核心网产品BubbleCloud将会对未来运营商的商业模式造成怎样的影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家名为Athonet的初创公司在亚马逊Marketplace上正式开售它们的核心网产品——BubbleCloud。BubbleCloud的出现,引起了业内的高度重视,该产品对通信行业的影响不仅是渠道转型,更代表了未来行业演进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产品、平台、商业模式等多个领域,都可能带来革命性甚至是破坏性的变化。
最早在2006年,克里斯滕森就以通信行业的演进变迁为例,论证了创新理论的适用性。破坏性创新理论:简单、便宜、革命性,创造新的市场或重塑现有市场。资源、程序和价值观理论:能力的积木让在位者擅长维持性创新,而面对破坏性创新困难重重。价值链进化理论:一体化以改进不够好的地方,解决上下游“相互依赖性”可能引起的问题。他提到之所以选取通信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行业自身探寻成长轨迹的渴望,以及“它是一个巨大且重要的市场”,且“具有漫长且杰出的创新史”。在笔者看来,通信行业之所以如此典型,还取决于两大内在因素:一是通信技术的周期性,从电报到电话再到移动通信,尤其是移动通信时代,每十年一次的通信技术更迭,都会带来新一轮的服务演进与市场冲击,破坏性与重塑性无处不在;二是信息的多维性,通信的核心职责是传递信息,而信息自身蕴含大量的组合维度,可以附着于不同的载体。从短信到语音、从语音到流量+应用,信息服务本身的形态不断裂变,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新市场。
2013年,侯宏在《用破坏性创新理论洞察移动产业的未来》一文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总结,产业结构通常都会从纵向一体化向垂直分层转移。当市场上的功能模块达到用户平均期望,模块化组装的产品性能比不上一体化产品,但足以满足用户需求,且在另外一些方面领先于后者。此时,整个产业结构向垂直分层转移。无论何种产业结构,定位于“不够完善”的环节,控制了价值链中相互依赖的企业获取最多利润。在此基础上,侯宏基于移动产业演化历程,总结了移动话音、移动增值、本地应用(APP Store)3个阶段,预测了未来第四阶段为跨屏云应用阶段,并结合产业价值转移路径,提出了电信运营商的智能管道、云化应用以及数据整合的应对策略建议。
Athonet BubbleCloud创新特征及其背后驱动因素
克里斯滕森的电信案例以及侯宏对于移动通信时代的四阶段研判都是基于C端通信消费市场,创新理论完美地契合了通信产业的演进周期。对比之下,Athonet的BubbleCoud有点类似于在功能机时代出现的早期智能手机以及APP服务。它们都在原有一体化的服务中解耦、形成差异化、可定制的服务模块;智能手机通过操作系统的独立,让消费可以自行选择APP应用;BubbleCloud通过分拆核心网与无线网,给与企业自行定制无线通信服务的能力。它们都通过破坏性创新满足了一个未被有效满足的需求市场。营销学讲到,需要一直存在,只是遇到合适的服务时,才会转化为需求。智能手机迎合了在功能机时代被压制的信息需要;Athonet BubbleCloud顺应了企业市场的无线定制化需求。两者都开创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促成产业价值的重新分配。智能手机的出现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成就了Apple、Google、Facebook等巨头,信息产业价值重心也就此从通信行业一分为二,形成电信运营商与移动互联网企业分庭抗礼。当下,虽然尚不能完整预见Athonet所代表的新时代,但至少可以看到它可能促进B端通信市场变革,这正是Athonet的BubbleCoud出现的最大意义——开启了B端通信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大门。
在展开具体的分析之前,大家不免有个疑问,所谓对于通信行业生产侧的破坏性创新,不是没有出现过,之前互联网公司就开创了一堆——Google Loon(热气球)、Facebook Aquila(无人机)、SpaceX Starlink(太空互联网)等,这些创新风声大雨点小,多半无疾而终。连曾经最具噱头且真实投入运营的Google Fiber也在2016年逐步停止发展。
所以,这次又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是现在?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次的不同。所谓破坏性创新全部集中于C端市场(或家庭市场)。C端的特征是标准、统一、全程全网、互联互通,以及由此衍生的最核心特征——网络效应。C端个别领域的突破创新,面对的是电信运营商数十年基础设施投资下的边际成本竞争。如果不能快速提升市场规模并有效缩减成本,这些创新都将无法保持存在的持续性。Google Fiber就是最典型的例证,虽然以1Gbit/s的速率为噱头,在堪萨斯进行了网络、营销、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试验,但在规模提升过程中,面临越来越重的资本开支压力,最终不堪重负,停止发展。对比之下,B端市场则有其特殊性,特别是面向数字化生产领域,信息需求呈现个性化、局域化的特征,网络效应并不显著。而且,这是个未被传统通信服务充分满足的市场。这就给Athonet BubbleCoud类创新留出了很多成长空间。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现在?2018年10月,马化腾在知乎上提问:“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目前,产业互联网(数字化生产)正在成为未来十年的大势所趋。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提到,新技术并不是无中生有地被“发明”出来的,都是从先前已有的技术中被创造、被构建、被聚集、被集成而来。正是ABCT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推动了数字化生产大门的开启,物联网、云计算、AI不断普及,5G未来已来,生产领域连接泛在、感知泛在、智能泛在,大量数据从物理实体中解耦,使得企业科学决策、精益生产正在成为应对未来市场竞争的必选项。正因如此,面向B端的信息创新,适逢企业新需求,拥有了丰沃的成长土壤。
Athonet BubbleCloud代表的运营模式演进方向可以从产品、平台以及商业模式3个层次来看Athonet BubbleCloud所代表的运营模式变革。一是产品场景化。传统通信服务一直延续C端“规模建网、集中计费、统一交付”的标准产品思维,但面向B端市场,则显得灵活性不足。Athonet BubbleCloud代表了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一方面将末梢的无线网络交由企业自行配置,赋予企业通信定制权与主动权,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局域网内的个性化、定制化通信需求;另一方面,面向数字化生产的应用场景,提供云计算等附加增值服务,推进云网一体化,重构信息服务模式,满足企业更多维度的信息需求。
二是能力平台化。Athonet最关键的突破是推动了基础通信设施生产领域的解耦,它将核心网与无线网分离,通过开放API的方式实现彼此对接。这使得产品层面面向场景的定制化与多维化成为可能。如果将无线侧软硬件产品视为应用的话,那云端的核心网及其对应的通信能力,则对应为能力服务平台。基于此,可以预见未来通信业更具服务效率的可能形态——能力平台化。
三是商业模式多样化。Athonet BubbleCloud提供了多种基于API调用的灵活计费模式,通过这一模式能看到商业模式多样化的可行性。参照阿里云等业界开放平台的成功经验,未来通信业2B市场的商业模式,可能分为头部、腰部、尾部3个市场:头部即重点大客户,提供深度定制化、端到端的信息服务;腰部即中等规模企业,发挥合作伙伴力量,集成或被集成,提供部分信息服务模块;尾部即小微企业,API开放、定制,自主配置。
电信运营商未来的应对策略建议整体来看,Athonet BubbleCloud开创了2B通信市场的创新演进,而并非C端市场的破坏性替代。Athonet所代表的模式是B端未被充分满足的多维信息需求,这也是电信运营商未来的增量市场所在。因此,如何布局才能避免像十年之前错失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机遇那样,才是电信运营商们所考虑的重点。幸运的是,相比C端市场破坏性替代的突发性、不可逆转,以及天生的应对窘境,B端市场相对温和,周期也更长。电信运营商们理论上拥有更多的布局时间。在此,提出3点建议。
一要跳出传统通信服务限制,站在更高的产业视野上,看待未来B端数字化产业市场多样化、场景化信息需求。前文提及的信息需求多维性,取决于通信管道承载的信息内容,而不是管道自身。只有加深对重点垂直行业的投入,以产业实际需求场景为导向,才能够深刻领会垂直行业的通信服务诉求。简单点说,作为需求方,产业方理应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未来是“产业+通信”,而并非“通信+产业”。只有充分地换位思考,做到观念转变,电信运营商们才能更好地推进数字化产业布局。
二要把握好5G升级机遇,做好内外数字化升级。行业商业模式的演进或重塑并非单一技术所能实现,需要5G与其他多项技术合力完成。电信运营商须内外兼修。对外,顺应产业数字化大趋势,发挥5G标准优势,深度理解产业需求,推动5G与行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加大与产业各方的创新融合;对内,要推动内部全云化网络,实现服务能力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分离,推进通信能力与云计算、AI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场景需求的敏捷响应。
三要推动通信服务能力的开放化、平台化,塑造数字产业新生态。电信运营商要吸取、借鉴业界平台化先进经验,做好相关能力的整合。从生态布局的角度,电信运营商要做好产业价值分配,把握头部市场、整合腰部市场、开放长尾市场,充分整合合作伙伴资源,构建新型数字化生态服务体系,共同开发B端市场万亿级信息通信市场。
2019年2月中旬,中国移动李正茂副总裁在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上宣布,5G网络可以提供可定制、安全隔离的网络切片服务,结合边缘计算的部署方式,可以灵活支撑多样行业应用场景,满足垂直行业差异化服务的需求。希望在这个新时代,电信运营商能够把握住产业新机遇,打破增长困境,通过5G与产业深入联动,构建十万亿级的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