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兵就记者关于智慧城市的提问进行了回答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曹晓兵是我国一位在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服务领域著名的专家。前段时间,曹晓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且对后疫情时代如何建设智慧城市作出了回答。
记者:疫情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管理的一些短板。后疫情时代,作为业内专家,您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有着怎样重新考量?
曹晓兵:疫情期间显露的城市管理短板,反映出我国在公共服务、安全管理、应急指挥、资源调度、产城融合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原因是过去十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真正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有效的数据融合。因此,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强调五点:
一是数据开放和共融共享,政府越来越强调数据的开放性、数据之间的流动和审批环节的打通,创造出更多城市级的民生、产业、政务等服务;
二是民生服务的全程全时,即政府通过移动应用、政务相关一体机等设备进行线上服务,让百姓通过移动端在家、在社区即可办理业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走路”;
三是城市治理的高效有序,城市管理不再依赖于人,而是借助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如通过摄像头、物联网传感器、环境监测等设备收集数据后,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城市本身的交通、环境、安全等进行自主管理和调控。例如,未来交通可能不再是车等灯,而是红绿灯根据车流的情况自动调节,自动放行;
四是经济发展、绿色开放,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数字技术也变成一个绿色的、节能的新产业;
五是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和开放,数据的融合将打通城市管理,为市民提供更高效的、“一窗一号一网”式服务,让市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管理和被管理、服务和被服务关系,转变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创共赢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换句话说,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一定围绕“助政府、帮企业、惠居民”来开展。以疫情为例,数据打通“助政府”统筹抗疫,掌控重点疫情的分布、高危人群的流向、医疗资源的储备,进行策略性的复工复产,实施有效的监管等。“帮企业”解决企业线上申报、线上经营、线上营销、线上培训等问题;“惠居民”则帮助百姓足不出户满足生活、学习、工作、就医、购物等需求。
记者:请您分析一下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走向。
曹晓兵:未来的智慧城市一定是为政府、企业、市民提供端到端的综合运营服务。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智慧城市将朝着智能化、平台化以及共享和生态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近些年,国家从政策层面开始倡导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职能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如何运营管理城市比盲目建设更为重要。
一是智能化。随着城市的数据融合尤其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会变得更加智能,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去管理城市,尤其是在交通安全等领域。
二是平台化,平台化分为技术平台、产业平台和城市平台。首先,行业的跨界融合必须要有技术平台的支撑,不断打破技术壁垒,促进更多创新型的公司进入智慧城市领域,催生更多面向城市的应用和服务;其次是产业平台,智慧城市涉及顶层设计、咨询、投融资、项目交互、落地运营、生态发展等繁复的环节,不是一家企业所能囊括的,需要通过产业平台拉通产业链条;最后,城市本身也是一个平台,大到城市,小到区县、社区和园区,都有很多商业和业务的应用场景,企业在这些场景中发掘业务机会、满足商业诉求的同时,城市的服务也会越做越好。
三是共享和生态化。智慧城市服务商面向城市市场,将会共享到更多的市场机会、技术能力、创新服务、人力资源等,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创造更大价值。
未来,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化发展,社会环境会更加公平、公正,生活环境更加安全、舒适,人们出行会更加快捷、便利,产业发展更加绿色和可持续,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