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红外芯片可通过传感器测量人体体温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段时间,我国工信部正式公布了《2019-2020年度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该示范项目分为“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和“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两大类。
其中,高德红外公司的“微机电与传感技术创新平台”、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有限公司的“新型显示器件MURA缺陷视觉检测技术”入选“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
南斗六星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基于辅助驾驶产品车联网应用”、武汉智慧地铁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监测与安全评估系统研发及应用”、中南设计研究总院的“中信智慧水务”入选“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
小小红外芯片可测体温
精度可优于±0.5℃
高德红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微机电与传感技术创新平台”指的是该公司开发的红外探测器芯片,是所有红外仪器的核心。例如疫情防控期间使用的测温仪,正是有了芯片技术,才能有精准温度。
经过多年刻苦钻研,高德红外研制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打造出高性能3条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批产线,其中非制冷探测器、碲镉汞及二类超晶格制冷红外探测器等线,一举打破了西方长期技术封锁。
据悉,高德红外推出了多款红外探测芯片,其中包括专门针对人体测温检测开发的机芯组件,对人体体温的测温精度可优于±0.5℃,广泛应用于机场、车站、医院、口岸、大型厂区校区等大流量人群场合;还有可集成到移动设备或各种单通道入口、单位门禁、考勤系统等的芯片……
给生产线配备“火眼金睛”检测产品缺陷
用人工智能破解技术瓶颈
“手机、平板等设备使用的OLED等新型显示器,制造工艺复杂、易产生缺陷,因此,检测设备是行业创新链的基础和关键设备,可实现产品质量管控,促进产业链工艺改进。目前,美、德、日、韩等国内外现有检测设备,均存在许多缺点,不能满足企业对缺陷检测的要求。”
日前,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朱钦淼介绍,其研发的“新型显示器件MURA缺陷视觉检测技术”,在关键技术与装备上,掌握了一批自主专利,打破美日技术垄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将推动中国高端显示制造与检测的发展。
据悉,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是工信部成立的第九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面向国家战略和支柱行业,聚焦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分析、数字化制造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为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研发核心工业软件和核心工艺装备。
针对当前新型显示器件产线(如OLED等)对自动化缺陷检测的重大需求,该中心研发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精度缺陷检测算法,突破传统技术瓶颈,解决新型显示器件实际生产中自动化缺陷检测中的MURA缺陷检测难题,极大提升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率,如同给生产线配备了“火眼金睛”。
未来,这一技术和装备将可应用在华星光电等重点显示行业、企业,为行业带来数百亿元的间接收益。
替代人工巡查地铁隧道
打造“全时全域”监控专家
现阶段,传统的地铁运营者仅仅实现了对“风、火、水、电、车”的监控。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每年有大量新增的地铁隧道穿越城市下方,地面的施工、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都会引起隧道结构和受力的变化,致使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为此,对地铁基础设施(隧道、路基等)进行“智能化综合监控”的需求已成为行业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前,武汉智慧地铁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周川涵介绍,此次该公司入选工信部名单的“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监测与安全评估系统研发及应用”项目,使用波分+时分混合复用传感信号解调技术,形成“大容量、高精度、长距离、高可靠”的传感物联网,并集成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一套“全时全域”解决方案。
过去,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存在以人工巡查为主、发现隐患不及时、定位不精准的弊端。
“有了这一系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在线监控,随时发现、随时定位、及时处理,给地铁安全运营带来保驾护航全新体验。”周川涵介绍。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于武汉地铁7号线和8号线1、2、3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