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与微信谁抛弃了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最近,怪事特别多。有人说自媒体出逃微信,有人说微信抛弃自媒体,也许主要原因在于微信5.0订阅号的折叠,一时间让多少人凌乱鸟——自媒体与微信究竟谁抛弃了谁?
一、自媒体与微信谁抛弃了谁?
这段时间怪事特别多。就比如说内什么天后与李亚鹏的离婚,既说要离婚,没有财务问题,不是天后为了出家,然后双方离了媒体还不断秀恩爱,甚至中秋家庭继续拍拖并和睦相片共团圆,反而把一帮网友与粉丝搞糊涂鸟——这婚需要离吗?
这自媒体与微信之间似乎最近也有了不少奇闻怪谈。有人撰文《自媒体出逃微信 多家平台伸出橄榄枝》,IT老记冀勇庆老兄也写了《自媒体:被微信抛弃并不是世界末日》,一时间大家纳闷了:自媒体与微信空间谁抛弃了谁?
按前者的观点,“出逃”应该是自媒体“抛弃”了微信,按冀勇庆老兄的观点,应该是微信“抛弃”了自媒体,那么到底谁抛弃了谁?这个问题让网友凌乱鸟。就像许多人被天后与李亚鹏的问题搞糊涂了一样,究竟中间发生了什么?
当然,这里说明下,我对上述两篇文章所提到的观点都不怎么同意,既不同意谁抛弃了谁,也不同意目前国内对自媒体发展趋势的一些看法。至少大部分所谓的“自媒体”没说愿意“放弃一切,完全靠自媒体活下去”。
二、自媒体与平台须相互依存
虽然也许谁抛弃谁问题很难搞清楚,但是结果肯定是自媒体与微信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前面提到的两篇文章对“抛弃”的主动方各不一样,但又都“乐观”地认为:谁抛弃谁没关系,自媒体照样可以活得比较滋润,比如可以到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拳脚,例如:易信公众账号,搜狐、腾讯或网易的新闻客户端,360平台,还有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
我说了,自媒体是不是能活得很滋润还很难说,但“自媒体”们离开一个平台投奔其他平台至少表明,自媒体与各平台是相互依存了,至少在中国目前的阶段看。虽然对于“自媒体”目前也尚无明确的界定,但是不少机构与个人利用新媒体开设的账号确实在影响力与专业程度方面让人侧目。虽然极少部分自媒体自己开设独立网站,但仍然需要在各平台上开设相关账号,以扩大影响力与传播范围,并希望更多的分享与互动。
实际上,永东窃以为,不论怎样的媒体,都需要能坚持长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然后借助相应的平台或渠道进行传播与互动。只可惜的是,不少各式各样的媒体(包括自媒体)总做不到长期坚持与有价值中的一点或两点,进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不少所谓的媒体(包括自媒体)自生自灭。
一些媒体平台,则因为没有长期高水平的作者的支撑,则开办一两年或三五年便逐步衰落。这也说明了自媒体与平台之间的相互依存,不论是否其中一些自媒体或平台新出现或消亡。任何完全独立生存的自媒体或没有自媒体支撑的平台在国内均少之又少。
三、腾讯微信该怎样加以改进?
说到这里,不得不探讨微信的发展与改进问题。毕竟,上述“自媒体与微信谁抛弃谁”的罪魁祸首似乎是微信5.0升级后对订阅号与服务号的区分与限制。多数媒体类的账号都希望使用订阅号,至少一天可以群发一次消息,但是新规定的“弊端”是该消息被折叠到第二级页面。
冀勇庆老兄曾经提出,当初微信5.0刚推出时,有些自媒体还嘴硬地宣称:“折叠对我们没影响,到达率反而更高了”,后来无论“出逃”还是“抛弃”都说明这个到达率肯定是下降了不少,笔者开设的“新媒体创意营销”公众账号也有类似的感觉。
这一点可能是腾讯微信始料未及的事。不过,腾讯微信团队也挺冤的,当初他们也是听取了不少人的建议才将其折叠的,按他们的说法能将服务号(每月群发一次消息)的消息放在一级页面已经够“宽容”了。但是,媒体类账号(包括自媒体)可不这么想,他们不仅想群发的内容出现在一级页面,而且想每天多发几次消息。
记得我在腾讯总部的一次研讨会上曾经提出建议,应该对媒体类公众账号(包括自媒体)单独设限,他们的两个需求显然都不是不合理,即一是希望发布的消息提示出现在第一级页面,二是希望每天发布次数多一点。我当时的建议是每天允许媒体类公众账号可发布两到三次消息,否则他们与日报类的传统媒体岂不是一样的更新频率?怎么能体现新媒体更新迅速的优势?
现在看来,腾讯需要对媒体类微信公众账号做出一定的让步:不仅可以一天发布两到三次信息(当然几次加起来的总信息条数可做限制),而且可以考虑专门的公众账号种类——媒体号(而不仅是订阅号与服务号两种),而且此类账号可以像订阅号那样单列。希望腾讯微信团队能仔细研究媒体们的普遍需求。
我认为,本不存在自媒体与微信谁一定要“抛弃”谁的问题,因为双方都需要对方,一个搭台,一个演戏,才能共赢。当然,这个台子搭得是否合理,还需要搭台方(腾讯微信)仔细考虑,希望将来的微信6.0至少是三类公众账号(订阅号、服务号与媒体号),其中媒体号可以每天发两到三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