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收费操之过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笔者最近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小调查,用自己“实名制”的QQ,随机查找了与笔者同处一个城市的在线用户,选择前10人共4男6女试图加其为好友,发现有9人开启了好友验证。不得已,只好用“你好,可以和你聊聊吗?”作为验证请求,结果有2人通过、2人拒绝,其余均石沉大海。其实,这个结果并不意外。相信很多读者的QQ也是用于和相对熟悉的人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腾讯QQ俨然已成为一个强关系的应用。腾讯帝国的崛起,正是以此应用及其背后的用户价值为根基。
相反,微博则是一种典型的弱关系应用模式。和好友验证的模式不同,用户可以在微博上随意关注想关注的人,不必经得被关注者同意。微博这种关注模式使得其内容大范围广播成为可能,也使得读者在微博上更多地是希望获得感兴趣的信息,而不是将其作为与熟络的人进行沟通的工具。显然,在更为符合强关系假设的东方社会,微博的媒体属性远大于它的社交属性。
当然,弱关系不代表弱黏性,但在今天这样信息泛滥的环境中,要保持和提升一个媒体的用户黏性,显然不如社交网络(特别是强关系的社交网络)来的容易。例如,新浪微博的帐号设置中,“收货地址”一栏赫然在列,但这个明显偏向电商的设置至今并未得到太多的应用;还有基于新浪微博用户的手机应用“新浪微友”被认为是对抗腾讯“微信”的产品,貌似也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新浪微博始终在探索其盈利模式,其种种尝试无可厚非,特别是在这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互联网市场中,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拍在沙滩上。但是,作为一个更像媒体的互联网应用,微博真正的价值仍然是内容的质量,这也将是保持微博用户黏性的关键。至于盈利,更多还是要靠广告和活动,而与电子商务和社交的结合,开拓创新的盈利模式,则必须等到微博有更大用户黏性的时候。
别人的鞋子再好,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脚,要走自己的路,还是应该穿上适合自己的鞋子。笔者认为,只有当新浪微博的社交属性足够强、用户黏性足够大的时候,才是推出收费会员制度的好时机,否则只是把别人的鞋子硬往自己的脚上套而已。这次,新浪微博操之过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