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VR发展遇“寒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国外对虚拟现实技术猛火上功的时候,国内VR技术却遭遇寒冬,不少投资者从开口必谈VR到现在转向人工智能,VR、AR等新兴技术被束之高阁。
深受重视和宠爱的VR(虚拟现实技术)突然在今年冷却下来,做VR的创业公司甚至濒临倒闭,裁员、出走、倒闭,VR为何从一个宠儿变弃儿?
前途未卜,投资观望
VR体验店从去年开始在国内四处开花,不知是技术原因还是市场还未完善,VR只能停留在体验方面。
尽管国外早就热火朝天干起来了,各种影视娱乐、生活设备、游戏等,都玩得火热,但在国内,并没有人真正想去“使用VR”。
在各种日常生活娱乐消遣上,人们更多把VR技术当做一种手段。找个好吃的地方聚餐、到电影院看电影、到KFC玩商家的促销游戏等。VR的真正产品也少,不仅产品少,愿意全部精力投入做VR的厂家更少,毕竟这是一个未知领域,投资者都在观望。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VR / AR市场总价值将达到6740亿美元,其中VR游戏占580亿美元,较为正常;而AR商业却暴增至令人震惊的4000亿美元之多,为了挖掘如此广大的消费市场,VR硬件公司必须支持软件孵化,以满足除青少年游戏之外的各种消费需要。VR不仅仅是游戏,还能推动游戏发展的技术手段,但目前这种投入市场收益不明显。
有媒体统计,去年全国一整年,各类品牌的加盟店数量在8000家左右,混合生态体验店7000家左右,个人店主自营的VR体验店,则多达20000家。
也就是说,去年一年开的店,全国总体数量在35000家左右,加上目前还处在开店筹备中的VR体验店,大致数量有12000家。与庞大的开店数形成对比的是,赚钱的店竟不到20%。
经历过VR从宠儿变弃儿的人都知道,国内目前的VR技术,受限于市场原因,根本迈不开步子。一边是极其少量的回头客,一边是严重的跟风、扎推,VR体验店的生意很是艰难。
尝鲜的背后是热钱的冷却
一边是疯狂的VR体验店开张,一边是客流量大幅减少。许多做VR体验店的店主为了照来顾客,大打价格战,9.9元一次VR游戏体验,吸引了许多人来尝鲜。之后再涨价,顾客都走光了。
当VR更多还是一种尝鲜,而没有真正深度粘性的内容出现时,价格成了最敏感的因素。
疯狂扩张,却收不到实际收益,投资者脑子终于清醒了。
VR技术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内容为王”最考验商家个人能力。如果说跟风、价格、市场等原因无法控制,那么如何借鉴国外的VR技术,找出一条适合国内市场的VR之路,就是维系新生儿能否走下去的关键了。
例如,HTC Vive就是一款VR头显(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器)产品,在租赁市场中最受欢迎,用于游戏体验最合适。安装轻便,实用性强,租赁价格一般维持在1000元/天。其他设备要么太贵,要么太笨重,戴头上非常不方便。
VR何时绝地重生
曾经有倒闭的VR企业员工表示,内容是VR发展最大障碍。那么,VR能否解决“内容”这个最大的障碍,绝地重生呢?
现阶段,VR价格太高、产品太少,这些只是时间问题。最致命的一点,是VR除了游戏、娱乐服务之外,缺乏实际有吸引力的内容。
2016年是一个关键之年,许多硬件企业向家庭用户提供VR头盔,数量充足,价格越来越有吸引力。现在压力已经转移到内容制造商,怎样让VR成为大众消费的支柱?VR能否持久发展关键正在于此。
一来,VR缺少可以反复玩的高质量VR内容,这是VR产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在一些展会上,第一次试玩VR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抱怨,产品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体验糟糕,甚至还有人说VR是噱头。对于内容制作商以及任何对VR有兴趣的人来说,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开发者是否有能力快速开发出高质量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
二来,VR还没有提供真正意义上有实际作用的服务。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制作新内容,VR技术怎样使服务更卓越,这才是重点。
三来,为什么要制作VR内容,技术附加值在哪?如果没有价值,这种技术随时会被抛弃。
如果只是胡乱抛出一堆VR内容,内容又缺少多样性、不丰富、没有独特的深度,当设备进入市场时,只能先受宠,后被弃之如敝履。
日本航空就推出了一项VR体验服务,在旅客候机时,能边等飞机,边玩VR。这项服务是为了提升乘客的满意度。
美国一家医院引入了VR体验,它将缓解儿童就医时的紧张和不安情绪。VR体验服务名叫“Infusionarium”,在孩子们等待的时候让他们观看这些VR影像,通过观看这些影像,孩子们的不安和恐惧能够大幅减少,放松孩子的紧绷神经。
实际上,VR应用在公共服务、医疗上的例子很多,比如为高龄乘客提供VR体验,让腿脚不便的人在旅途中能最大程度放松身心,比如利用VR技术做手术,治疗病患,未来的VR技术只有真正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需求,才算走上正途。
VR技术仍然是新生代的“小鲜肉”,如何应用它开拓市场,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尝鲜,因为这仍然是一个“小鲜肉”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