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位于振州路和宜居路的高位监控球形摄像机,它可以360度对主干道路进行监控,能32倍变焦放大,放大之后人脸、车牌清晰呈现。除高位监控外,23个路口还部署有红绿灯信号指挥和电子警察违法取证系统,所有的车辆都可以被‘天网’拍到,车牌、车型、车辆特征以及驾驶员面部特征均可纤毫毕现,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实时无感捕获。”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园区服务处的监控中心内,记者在大屏上看到了这一幕,点击屏幕上的任意一个画面,就能看到实时监测的道路信息,左上角显示着日期与时间,在电子时钟数字的跳跃中车来人往,路面交通情况一览无遗。
交通运输关系国计民生,服务亿万群众。24日,围绕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老年人出行、道路运输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等社会热点问题,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进行回应。
随着AI、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点技术实践进入深水区,以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变革。一旦这场轨交行业的数字化变革从局部卷席至全国,受益的将是整个轨交运维体系及全国广大轨交运维工作者和乘客们。
2021年,《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货车司机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印发,对完善平台和从业人员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平台企业经营行为等进行部署安排。
日前,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数据获取是交通感知的关键一环,交通动态数据对于保障交通安全以及提升用户出行体验都具有重要意义,可广泛应用于道路安全管控、交通拥堵缓解以及用户出行体验等方面。而以地图为主的空间数据的快速更新,则是实现交通动态数据实时生效的前提。
2021 年 2 月 24 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下文简称 " 纲要 ")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纲要》指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推动车联网部署和应用,强化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加强载运工具、通信、智能交通、交通管理相关标准跨行业协同。
车流量大时,隔离栏会自己“变”出一条车道;发生交通事故时,事故点精准上图定位,方便交警快速处理;警力可按拥堵重点、安全黑点精准投放……这些细微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畅通了昆明市交通大循环。
“孪生”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2003 年前后, 关于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的设想首次出现于Grieves 教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课程上。直到2010 年,“Digital Twin”一词在NASA 的技术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并被定义为“集成了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系统或飞行器仿真过程”。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大动脉,影响和改变着城市之间的交流互通,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出行和幸福生活。在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市民出行需求不断增加,交通路况逐渐复杂,安全成为热门话题。如何确保交通安全?
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过渡的过程中,智能交通的产业格局正在改写。新基建的市场规模逐渐超过传统基建,云、大数据、深度学习、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成为交通领域热词,传统智能交通企业正在逐渐让出在大项目中的占比,而互联网科技企业则逐渐掌握主动。
“交通领域中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及运营管理的智慧化,都需要大量IT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需要云基础设施,这些都是互联网企业具备的能力。互联网企业进场后,将为业态发展提供助力。”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施雪松此前表示。
我国智能交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国家智能交通研究创新基础;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广泛影响的示范工程;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从全面跟踪向跟跑、并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为今后全面深入开展智能交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一个时期,上至国家级顶层设计,下到各省市的地方发展规划,多项智能交通相关政策出台。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智能交通的建设。这让所有智能交通的建设者、参与者感到非常振奋。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城市拥堵的街道上,自己乘坐的汽车“龟速前行”,汽车被锁死在不见首尾的“长龙”中动弹不得,交通指示灯“不近人情”,刻板地按原定节奏为车辆放行;停车高峰期,司机驾驶汽车在目的地附近转了一圈又一圈,苦苦寻找泊车位;医院急救车辆被困在城市庞大的车流中,黄金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交通事故发生后,在等待处置的过程中又造成了更严重的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