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市场:弱肉强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一系列政策调整中,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底我国动力电池实际产能将接近 100GWh,但实际需求为20GWh,因此2016年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的现象:新进入者或品质差的企业以及未通过规范的企业产品将严重过剩,但高品质电池产品仍供不应求。
政策驱使,大鱼吃小鱼?
去年底,相关部门针对动力电池产业出台了一些列政策,从提高行业产能门槛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到建立完善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到今年1月出台的涉及电池比能量及成本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全面开花”,但也让一些企业感到“猝不及防”。
根据政策,动力电池门槛的提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行业,一些中小企业势必会被更具实力的公司兼并重组。促使有实力的企业更强,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会逐渐被淘汰。
根据最新统计,申请的企业已经多达70家,而外资动力电池企业迟迟还未能获得准入。对于还未能进入电池白名单的企业来说,新版规范条件意见稿明显把门槛拔得更高了,光是产能这一项要求就能把绝大部分企业拒之门外。
所以说,在我们看来,政府此番提高门槛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促进动力电池行业的兼并和淘汰,改善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环境,解决行业存在的无序建设的问题,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为提升高端产能做准备。
优质电池产能并不过剩
由于市场需求量旺盛,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开始扩大产能规模,按照每10亿瓦时动力电池可以配备4万辆新能源汽车来估算,目前我国纯电动乘用车电池产能的需求大约为107亿瓦时。然而,目前国内参与动力电池生产的企业数量已经多达145家,已建成产能和在建产能都远超出了需要。
尽管如此,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好、质量高的高端产能并不过剩,过剩的是那些安全性低、质量差的低端产能。从一些上市企业的业绩快报中便可以看出,有一定规模企业的产品仍不愁销路。
日前,万向电池力压群雄,成功赢得了通用汽车总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新业务,其中已确认的批量订单约7亿美元,而该项目最高可能达到14亿美元。
新规下,盲目扩张不可行
中汽协此前乐观预测,今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将在80万辆左右,但实际能达到多少,还真不太好说,从历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来看,增速放缓是趋势。汽车配套的动力电池市场容量摆在那里,盲目扩张最终也只能自食其果。
此前因为动力电池准入标准较低,行业竞争一度较为混乱。很少有企业安心做技术。如果单从这次意见稿来看的话,就会发现,这一下子就过度强化对产量的限制,相应的就弱化了对技术和品质的要求。
此情况今年就会发生改变。在1月14~15日举办的“2017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的比能量将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将降到每瓦时1元;到2025年,动力电池系统的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一方面,比能量要求的提升将加速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产业将从“拼产能”开始向“拼技术”过渡。
未来车用动力电池发展趋势
2020年,技术提升阶段。新型锂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能量型锂离子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50Wh/kg,能量功率兼顾型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200Wh/kg。动力电池实现智能化制造,产品性能、质量大幅度提升,成本显著降低,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与传统汽油车基本相当,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步入普及应用阶段。
2025 年,产业发展阶段。新型动力电池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形成2~3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动力电池公司,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体系电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比能量达到400Wh/kg以上。
2030年,产业成熟阶段。新体系电池实现实用化,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500Wh/kg以上,成本进一步下降;动力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以普及应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企业等新能源汽车为主要任务,迫切期待动力电池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研发新型锂离子电池和新体系电池、提升动力电池智能制造水平、完善验证测试方法和标准体系,既是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也是我国动力电池发展的关键任务,具有紧迫性。
结语: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电池产业的产能在今年也会出现调整震荡的现象,但整体依然向好,震荡调整过后,具有技术优势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势必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