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到幼儿园不放心 给小孩买智能机器人就靠谱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之前的《明的不行就来阴的你说VR走这条路能发展起来不?》这篇文章中,笔者列举了VR软件在著名游戏平台Steam上的数量。在调查情况的时候,笔者发现在Steam的软件分类上竟然有“教育”这个分类。G胖什么时候将手静悄悄地伸到孩子身上了?(手动斜眼)不如点进去看看这里面究竟是有什么鬼。
结果虽然没有令笔者完全失望,但对比偌大的游戏库来说,被归类到Steam教育中的内容并没有很多,并且有部分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游戏。不过不能否定的,是在这里面的内容中,还是有一系列的模拟器和识记软件。其中,模拟器在VR行业已经羽翼渐丰的时候,对于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那么这些和教育相关的软件里面,有什么效果是比较好的呢?笔者通过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发现倒是没有搜出太多关于Steam教育软件的文章,反而搜出了一种同名的,源自美国的新式教育方法。无论是作为游戏平台的Steam上面的教育软件,还是这种由首字母构成名称的Steam教育模式,都能够看得出家长对于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视。
因此,即使Steam有朝一日真的能够在教育界闯出一番名堂,笔者也是觉得稀疏平常,毕竟能够和小朋友一起玩Steam教育软件还算是好事。现在的父母在生活和工作的高压下,更多只能考虑将孩子往幼儿园送。离开了自己的视线,父母对于这些机构的考虑相当慎重。因此,无论是什么形态的幼教行业,在现在和未来都是一片蓝海。
然而传统的幼教行业,在这一年也是让不少父母伤透了心。11月份的携程亲子园事件还未完全平息,马上就爆出了情节更严重的三色幼儿园事件。这不仅让父母们寒了心,更是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难道父母就没法找到真正能够陪护儿童健康成长的人吗?作为科技行业观察者,笔者在想,这是否也意味着智能早教产品,可以有突围而出的机会呢?
智能早教,真的有用吗?
通过百度和某些不可描述的搜索引擎,以“智能早教硬件”和“智能早教玩具”进行搜索,我们都可以发现,有很多条目都是指向“智能早教机器人”。似乎因为少了父母的陪伴,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父母,都希望通过一个类似人形的机器人,对小孩子作出补偿。既然如此,那么智能早教机器人的销量又是如何呢?
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艾媒数聚发布的《2016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全球娱乐/教育机器人的销量为130万台,对比2013年的数据上升了10万台。由于智能化概念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普及,艾媒数聚预测2015-2018年的总销量将会达到900万台。虽然并不明晰其中娱乐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的各自占比,但还是能够看出艾媒数聚对教育机器人得行业发展还是抱有一定的期待。
但笔者在某个友媒的文章中看到,在2016年,国内儿童机器人总销售量仅10万台左右,销售数据极为惨淡。与此成强烈对比的,是2016年智能儿童机器人的众筹项目总金额。少则数十万,多则以七位数计算的众筹金额,对比这些众筹产品一千数百的售价,意味着产品销售量也是不少。智能早教机器人借着“为孩子着想”的势头,也许成为了行业内小范围的狂欢。
在智能行业中,这种“小圈子自嗨”一般都有一个特点:业内人士自以为抓到了大众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痛点,相信通过智能技术,可以解决目标用户群体的痛点,提升用户的效率,全面解放用户,让用户能够有更多时间处理应当要注意的事情。智能早教机器人的体验,恰恰能够套入这款套路思维中。
综合目前的儿童机器人来看,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以家庭陪护为主,辅之早教。市面上流行的早教机器人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在功能上相差无几,大多数都包含了语音交互、远程视频监控、海量教育资源等功能。其中,语音交互和远程视频监控,正是对应当下以80后为主力军的父母群体的生活日常。而教育资源服务,则是满足幼儿早教的需求。
然而,用一个机器人,就能代替父母,在孩子成长期这一重要的阶段,所要承担的任务吗?笔者随意抽取了市面上一款产品作产品分析,这款产品号称拥有智能语音,人脸识别,智能抓拍,视频通话,远程查看,以及一系列早教内容等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呈现方式,更多是通过APP来实现。将这种机器人换成一台iPad,在iPad中放入相关的早教APP内容,开启语音操作提示,并提高家长管理等级,那么iPad也能够成为一台“早教机器人”。
市场同质化之严重,让现在的智能早教机器人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使在广告宣传语上说得多好听,最终都是摆脱不了“远程智能监控+早教机”的组合。如此说来,真正的智能早教机器人,也许需要AlphaGo上身,才能完成父母在孩子早教时的需求。
孩子真的需要“智能早教”吗?
既然智能机器人不行,是可以将锅甩在机器人和早教故事机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原因上,那么其他类型的智能早教产品,是否能够突围而出?说到这里,笔者想起前段时间,在一个广告人公众号上看到的案例。一款识字卡片,就因为加入了二维码扫描跳转到汉字解读页面,以及能够通过AR将识字卡片组合成为一个故事,冠上了“智能早教硬件”的名号。明明识字和讲故事这两件事都可以交给家长完成,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这些“智能化”手段去完成呢?
也许80后为主力军的父母,在而立之年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让他们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顾及自家孩子的早教问题;也许这些父母在能够休息的时候,第一时间是想到从工作中跳脱出来放松;也许这些家长会觉得智能早教硬件不仅能够满足孩子,更能解放帮忙照顾孩子的双亲。种种理由,也许是为什么只能早教硬件能够存在于市场的原因。
笔者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因此在假期时的工作日,会留下一堆不同类型的书给早认字的自己。这听起来和现在的父母给孩子留下iPad或智能手机是同样的道理,然而笔者认为,教孩子早认字,让孩子能够以自己的视觉获取知识,比起冷冰冰的各种智能硬件,还是有明显的差别。无论哪个时代,空出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灌输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比起买一个智能早教机器人,意义来得更加深远。
至于是否必然需要早教智能化这个问题,消费者也许已经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现阶段的回应。如果哪一天,神经网络的相关算法成熟,能够下放并普及到民用产品的时候,笔者认为这才能真正让这些早教硬件产品智能化,成为儿童早教路上一个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