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价格雪崩,厂商减产底气在哪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作为电脑最重要的配件之一,内存可以说是让人既爱又恨的硬件,尤其是这几年过山车的行情,让大家哭笑不得。从最便宜的16GB仅售价500元,到疯狂时期的8GB容量售卖1000元,短短这三年让大家看到了内存作为“理财产品”的可能性。
不过随着PC行业进入寒冬,随之而来的是内存销量的暴跌,而无论是上游厂商还是下游厂商,颗粒价格的下跌带来的便是内存价格的雪崩,之前扩大规模准备赚大钱的厂商就已经懵了,于是减产似乎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自然目的是降低损失,以获取利益。
之前还有各种火灾,水灾,停电等意外情况出现,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又显得蹊跷。不过为什么这些上游厂商随心所欲,从外人看来似乎把增产和减产当成是儿戏?或许下面这几点是它们能够决定内存市场的底气。
1、内存总产能被为数不多的厂商所垄断
虽然我们平时看到的内存条子以金士顿、威刚、芝奇等厂商为主,但实际上RAM颗粒的绝大部分产能依旧被为数不多的厂商所把持,其中以三星、海力士和美光为主。由于极强的定价权,因此这些厂商自然对于RAM颗粒的价格拥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间接地决定了下游内存终端的价格。根据IHS Markit在2018年6月的统计报告,在DRAM市场上,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合计占据了95.4%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其他的DRAM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它们三家相比不值一提。
极高的市场份额占比让这些厂商来调整内存产能的时候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因为无论内存颗粒的涨价与否,最终下游的内存终端厂商还是要从他们地方进行大量的批发,不会因为内存颗粒的上涨就转投其他厂商的怀抱。而现在手机产业旺盛的发展也让RAM厂商有的新的供货对象,即使PC厂商对颗粒减少了采购,还有庞大的手机制造商会订购这些RAM颗粒,它们也根本不愁内存颗粒的销量,这也是几个内存颗粒制造商能够随意增产与减产的根本原因。
2、厂商投产和减产有滞后性
内存RAM颗粒的生产属于高精尖的行业,同时也是市场调节的体现,从我们学过的经济学角度,市场调节的一个弊端便是滞后性,尤其是内存晶圆生产这样需要高投入的行业。从各大公司的财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端倪,例如目前内存颗粒制造商巨头之一的三星就在2017年将242亿美元投入到了半导体资本之中,同时2018年的资本投入也到达了226亿美元。
但是内存产能的增加并不会一步到位,厂商需要添置设备,同时为这些性能出色而体积巨大的设备腾出更多的空间,因此我们看到一个晶圆厂的建造需要2-3年,同时投入的资金也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计算。而市场的价格却在不断地变动,并不会因为你的增产和减产停下来。
而在上一波的内存上涨中,三星已经明确表示将会增加产能,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添置产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今距离内存的暴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了,经过了疯狂之后的内存回归到了价格理性的水平,而在2017年开始计划扩产的三星内存到现在已经到了投产的阶段,遇到内存供大于求的局面,自然十分地尴尬。面对这些严重过剩的产能,三星不得不开始减产以降低损失,这也是企业不得不做的事情。
3、盈利企业需要长久的盈利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说过,包括三星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盈利性企业而不是慈善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第一个要素便是追求盈利。显然这些内存颗粒的生产上无论在供不应求的时候增产,还是在供大于求的时候减产,都是需要将其看成是正常的企业行为。尽管作为终端消费者来说面对这样反复无常的事情感到十分地厌恶,但是从企业来说却合情合理。
总结、自主创新是唯一出路
说了这么多,消费者对于厂商的种种行为自然是无法理解的,毕竟内存价格下降了,对于消费者来说自然是好事,而厂商降低内存产量,同时提升内存价格的行为实在是被消费者所无法忍受。
不过究其原因,内存生产线被这些巨头们所把持着,旱涝保收的现实以及事实上的技术垄断让这些厂商可以挥动产能的旗帜而不用担心后顾之忧。下游厂商也只有听从这些上游的报价来独立承担损失,好在现在没有出现火灾、水灾等意外来影响DRAM的产量,即使减产也能提前知道。
因此破解这种情况的根本办法便是自主研发内存颗粒,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在2018年年中,紫光已经表示基于国产DDR4芯片的内存将会在去年底推广到市场,尽管从产量来说和其他的厂商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流片的成功可以保证自己不受这些厂商的约束,即使是内存大动荡的今天也能保证芯片供应的稳定。
或许这一条道路十分地艰辛,投入的资金也相当高昂,同时也存在着打水漂的可能性,不过想要参与这个由这些科技巨头所规定的游戏,自己没有点本事显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