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推出第四代IGBT,核心技术告别卡脖时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不过,国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启了对IGBT的研究生产,要在产品上追上国外先进水平,显然需要更多时间。
因此,中途比亚迪的IGBT芯片又历经8年,多次迭代,其间,比亚迪还与上海先进半导体在2015年达成了战略合作,以利用后者的半导体制造技术。
终于在2017年,比亚迪的第四代IGBT研发成功、投产、装车。
IGBT 4.0,便被用于比亚迪新一代主力车型——百公里加速时间达到4.5秒的唐。这辆车每一次狂暴的动力输出背后,都有这枚比亚迪自研的IGBT的功劳。
▲比亚迪唐DM,百公里加速4.5秒
当然,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此前,国外IGBT已经经历了六次技术迭代,功率半导体基础的材料,也从硅(Si)、砷化镓(GaAs) ,进化到了碳化硅(SiC)。基于碳化硅打造的功率半导体,更能耐高温,可以承受更高的电压——这样,原本耐压能力不强的MOSFET,在用上碳化硅过后,能够支持的电压也能与现今车用的IGBT媲美。
而比亚迪已经研发出了基于碳化硅的MOSFET,明年便会推出搭载这一器件的电动车,车辆的电驱性能还会提升10%。往后,比亚迪计划在其新能源车产品中,逐步用碳化硅基的功率半导体替代硅基IGBT。
中国如何突破国外巨头统治的IGBT市场?
实际上,比亚迪这样在新能源车用IGBT上取得突破的选手,在国内IGBT产业确实是凤毛麟角。
IGBT芯片按工作电压,大致分为1700V以下、1700V-3300V、3300V-6500V三类。
其中,工作电压等级在3300-6500V的IGBT主要对应发电、电力传输行业,1700-3300V的IGBT在高铁等轨道交通领域应用较多。
而1700V以下用途中,发展势头最猛的新兴产业,正是新能源车。
然而,目前IGBT的主要生产厂家,无一例外是国外公司,英飞凌、三菱、富士、安森美、德仪、ABB等霸占市场。
其中国内新能源车领域的IGBT市场,绝大多数份额仍然被国外半导体巨头英飞凌占据——这一数据一度达到70%。
在2016年全球销量TOP10的新能源车,有8款使用了英飞凌的IGBT,其中有我们无比熟悉的Model S/X,以及通用Bolt EV,甚至包括比亚迪的唐与秦,甚至也使用了英飞凌的晶圆生产。英飞凌凭借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利润,IGBT成本居高不下。
而比亚迪的IGBT 4.0推向市场、应用于车型上,则代表了一支重要的国产力量,加入到了这场新能源车核心技术、核心器件的竞赛当中来。
在更早之前,中车集团在2014年,完成了高铁用IGBT的研发、生产,打破了三菱在这一领域的统治,不仅实现了自产自用,还随高铁项目的对外输出开始向国外供货。
比亚迪与中车,俨然成为了国产IGBT生产应用的双子星。
在这背后,国内的(高压)IGBT产业链,在下游急切的应用需求下,也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士兰微、华微、华虹、先进半导体等等一系列IGBT的IC设计、晶圆制造公司也成长起来,国内的IGBT产业链正在初步成型。而比亚迪自身,也表态将会对外开放其IGBT供货。
在一个产业集群形成后,中国的IGBT乃至更多类型的功率半导体,将有更充足的底气与国外巨头抗衡。
比亚迪将在材料上进一步突破
最后,比亚迪宣布,在材料上进一步突破,有望于 2019 年推出搭载 SiC 电控的电动车。预计到 2023 年,比亚迪将在旗下的电动车中,实现 SiC 基车用功率半导体对硅基 IGBT 的全面替代,将整车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 10 %。
SiC 具备高耐压、低损耗、高效率的特性,是替代 Si 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