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国联通联合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市通信管理局、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5G+工业互联网(天津)高峰论坛在津启幕。作为中国联通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美格智能受邀出席,在现场与中国工程院、工信部、信通院、中国联通及行业权威专家共同发起成立业界首个5G RedCap产业联盟。
5月11日,在2023 “高通&美格智能物联网技术开放日”深圳站活动上,美格智能副总经理金海斌以《数智引领 融合创新》为题分享了5G+AIoT技术赋能的价值展望。
近日,全球领先的无线通信模组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美格智能发布了高算力AI模组SNM970。该产品是行业首批基于高通®QCS8550处理器开发的AI模组产品,并凭借卓越的8核高通®Kryo™ CPU、综合AI算力高达48Tops、支持Wi-Fi 7等特性,助力将运算效能和灵活性提高到全新水平,满足智能时代对智慧计算能力的需求。
2月17日,美格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杜国彬及相关业务负责人员一行到访深圳市宏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大厦参观交流,并参加了主题为“聚势同行、合创未来”宏电股份与美格智能2023年IoT产业生态合作研讨会,受到了宏电股份总裁张振宇及相关业务负责人员热烈欢迎。
近日,由物联网行业知名媒体物联传媒、AIoT星图研究院、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共同组织举行的“物联之星”2022物联网行业年度榜单成功发布,该榜单作为一年一度衡量物联网企业的标尺活动,吸引了500+物联网全产业链上的优秀企业参与申报,可以看到产业链上各类企业携其往年业绩、最新产品、优秀落地方案大显身手。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普及,高楼大厦层次林立,像写字楼、工厂的厂房、仓储中心、轨道交通、小区居住、机场、医院、银行等着些典型场所,容易发生火灾,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很严重,且很难提前介入处理,随着这些问题的发生,搭载着Cat.1的烟雾报警器可更高效率的提前发现一些问题,烟雾报警器可感知空气中烟雾浓度超标,设备就会立即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美格智能Cat.1模组SLM332和SLM332Y有着小尺寸(15.7x17.6x2.4mm)、大智慧的特点,可完全满足烟感对于尺寸的要求。
此次入库测试的顺利完成,是中国移动、高通和美格智能三方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SRM825N模组正式进入中国移动终端产品营销库,预示着未来美格智能将与中国移动在5G各行各业展开深入合作,加速赋能5G在千行百业落地开花。
汽车行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指出: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全面融合,呈现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发展特征;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近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如期开展,众多参展企业中,近5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首次参展。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进博会的老朋友——新石器无人车,今年再次凭多场景应用的实力成功火出圈。
近年来,5G网络在全球范围的全面推广和普及,促使市场对高速宽带连接的需求持续增长,5G FWA作为低成本的网络接入选项,或将成为5G市场新一代的杀手级应用。
近日,高通公司全球首席商务官Jim Cathey先生一行莅临美格智能深圳总部参观指导。美格智能董事长王平、CEO杜国彬携公司管理层对Jim Cathey先生及高通团队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双方就进一步加强技术和产品合作、推动物联网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等事项进行了会谈与交流。
近日,美格智能SLM750模组顺利通过了日本软银SoftBank、NTT Docomo、KDDI三大运营商权威认证。这表明,美格智能SLM750模组在产品性能及其他相关要求上,完全符合日本三大运营商的使用需求,拥有了在日本“畅通无阻”的无线连接服务能力。
2022年9月20日,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1-8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指出:截止2022年8月末,国内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16.98亿户,对比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6.78亿户,国内蜂窝物联网产业首次迎来“物超人”这一历史性时刻。一系列数据说明,物联网连接数量在过去的十年间呈指数级增长的发展态势,曾经写在书上的“万物互联”已然成为现实。无处不在的连接为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筑下了坚实基础,而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转变,也绝不是一句空话,各行各业的智能化需求,将从根本上驱动物联网从“连接”走向“智能化连接”,提升连接效率,充分挖掘海量物理连接数据中的无穷价值,不断向智能化未来世界迈进。
自《“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发布以来,我国步入了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新阶段,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能力、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成为现代化电网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