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大而不强 中国的智能机器人路在何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亦庄开幕,这次大会以“创新创业创造,迎接智能社会”为主题,全球机器人企业群英荟萃,济济一堂,各种“明星”展品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给人们描绘出一幅如梦似幻、动感十足的未来机器人世界神奇画卷。
这是自2015年以来的第三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机器人大会火爆异常、吸睛无数的同时,也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的一个侧影。
从世界范围来看,机器人产业已经有了6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经过40多年的曲折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机器人市场,机器人产业正在如火如荼火热发展之中。
尽管机器人产业前景看好,但是,由于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整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大而不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现有的成熟产业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怎样实现机器人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有关企业亟待克服的一个难题。
行业发展迅速 出货量猛增
从机器人市场来看,据统计,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62.8亿美元,近五年规模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在过去三年,我国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占据了全球总需求的四分之一。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持续深入的实施推进,对机器人的需求仍会持续上升,该行业拥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据国际航运联合会估计,去年中国的机器人出货量猛增了27%,达到9万台,创下了单个国家的出货记录,几乎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19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6万台,几乎比现在翻一番,机器人行业前景光明。
图:2016年不同国家机器人出货量估算
实际上,从国内市场来看,机器人行业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类。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主要以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为重点;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主要以助老助残、家庭服务、医疗康复、救援救灾等为重点。由于机器人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大而不强 创新能力差
虽然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内机器人行业面对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等现象,严重束缚了其健康发展的步伐。
目前来看,在国内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各地大量建设各类机器人产业园区,重复性建设开始显现,机器人产业面临技术瓶颈,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现象日益突出。
正如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所说,现在我国很多机器人企业主要发展中低端产品,高端方面不足,这也体现了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差的行业痛点。产业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和隐忧已经出现,机器人产业整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在标准和检测体系方面需要加强。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产品不够丰富,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应用领域还很有限,尚不能有效满足先进制造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发展潜力巨大。
形成合力机制 避免“单兵作战”
机器人产业是未来发展最大的一个趋势,在需求持续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未来机器人还将变得更加智能。为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步伐,需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加大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机制,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机器人是各种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其战略重要性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现在各国纷纷注入巨资加以扶持。为此,我国更要利用“有形的手”发挥政府的产业导向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器人产业,重点投向高端技术领域,防止低端领域的过度投资。
其次,发挥各地机器人产业园区的作用,打造多元协作的平台。机器人产业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的对接,克难攻坚,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实现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改变过去各个研究部门“单兵作战”、“闭门造车”的情况,避免大多数研究还没有走到产业化就夭折的情况,减少资源浪费。
再次,要加强人才培养,组建研发团队。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科技人才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要通过技能培训、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机器人技术人才队伍。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分别组建研发团队,确定各个研发团队的领军人才,给予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项目和资金支持,实现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切实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最后,要积极推进技术融合,实现自主创新。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密切相关,实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深度融合,有利于机器人产业向高端、智能领域发展。现在,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与全球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特别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领域,已部分接近和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因此,积极推进技术融合,加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就成为实现产业从“追随”到“赶超”的关键突破口。
当前,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方兴未艾,国际较量全面展开,大战一触即发。为推动机器人产业进步,需要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实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组团式的集成创新,在充分发挥合力机制的作用下,中国“智”造有望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