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物联网”大步走近我们的生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汽车发生事故,车载设备会及时向交管中心发出讯息,以便及时应对减少道路拥堵;快下班了,用手机短信发送一条指令,在家“待命”的电饭锅会立即启动做饭,空调开始工作预先降温……
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镜头,而是正在大步向我们走来的“物联网时代”的美好生活。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近日在南京邮电大学成立,记者第一时间走访了研究院专家和实验室,体验到物联网高科技技术的神奇魅力。
神奇产品让人大开眼界
物联网又叫传感网。虽然这两个概念刚刚走热,但南京邮电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已与物联网打交道五六年了。在中心实验室,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
实验室的一个智慧家居模型引起记者的注意。通过电脑操作控制,房模里的电视机、风扇、电灯等会按要求远程开、关。冷冰冰的电器怎么变得这样“善解人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汝传教授从模型中取出4块2厘米长、1厘米宽的袖珍芯片告诉记者,秘密就在这种专业术语叫“微型传感节点”的袖珍芯片上。一块小小的节点容纳了传感器、通讯设备、处理器三个部分,节点通过“微型基站”或无线网络把信息传递至电脑等终端。这正是用上了物联网的核心内容——传感技术。“这样一套智能设备造价却非常便宜。一块节点约100元左右,一个家庭一般只需4块节点,加上‘GSM模块’或‘微型基站’,总造价不超过600元。”
实验室另一个有趣又实用的成果,是一个用上无线传感技术的“医疗健康护理系统”。通过现场演示,记者发现,如有了这个系统,医生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病人身上的一个小传感器,就可24小时获知病区内所有病人的脉搏、体温、血糖等身体状况。病人家属经过授权,也可通过网络随时共享这些信息。王教授介绍说,目前启东一家医院已经“捷足先登”,与南邮达成合作意向。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在医院看到医生坐办公室为远方病人“量”体温的场景。
应用前景令人不可思议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杨震教授告诉记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如果物联网再搭上互联网这个桥梁,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可以这么说,物联网加上互联网等于智慧地球。”
物联网用途广泛,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工业安全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让人们享受到更加安全轻松的生活。
杨震举了一个例子。物联网里有一个存储物体信息的关键技术叫射频识别(RFID)。只要在汽车或自行车的任意处嵌上一块存有车主姓名、车型、车牌号等个人信息的射频标签,车辆可以自动“认出”主人。如果偷车者没给这个极其廉价的标签解码,车辆就会自动报警。杨震透露说,目前南邮已有教师将这项技术用于汽车防盗,学校也考虑在全校推广这项技术。将来在南邮,教职工都可以在汽车、自行车上贴上射频标签,学校只要在大门等必经之地装上读码器,小偷除非翻墙,否则没法把车偷出去。
“物联网不是镜花水月的概念,离我们并不遥远。南邮近期准备在两个校区和南邮无锡研究院建立‘物联网示范区’乃至‘智慧校园’,让更多的人都来切身感受物联网的魅力和未来的美好生活。”
中国与发达国家一同起跑
“物联网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将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影响。因此,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也将是信息产业新一轮竞争中的制高点。”杨震告诉记者,“一旦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无数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加装小巧智能的传感器,或者直接升级换代,给市场带来的商机将大得难以估量。有人预测,如果物联网全部构成,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的通信业务。”
“在前两次信息浪潮中,中国起步晚、跑得慢,结果处处受制于人。而在物联网领域,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可持续竞争力。”杨震说,“物联网现在还有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技术标准。采用什么样的标准,牵涉到巨大的国家利益,因为谁制定了国际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现在,中国相关的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完全有能力制定物联网标准,夺得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