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机器人威胁人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88年前,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人类对机器人最初的设想,只是希望机器人能代替人在工厂里做繁重的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甚至拥有类似人类的听觉、视觉和触觉。
而被誉为“人工大脑之父”的雨果·德·加里斯教授曾说过:“可能20年、30年后人工智能机器就可以和人做朋友了,但50年后,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世界最终会因人工智能超过人类而爆发一场战争,这场智能战争也许会夺去数十亿人的生命。”
在上个月刚结束的德国慕尼黑机器人展览会上,一系列最新型机器人让人们叹为观止,我们不难看出机器人技术正朝着以下四个方向大步前进。
趋势一:感官功能越来越丰富
在慕尼黑展览会上,德国PAAL公司生产的调酒机器人Roboshaker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不仅能调制鸡尾酒,还能清理杯子酒瓶。Roboshaker通过内置的摄像机检测调酒杯的刻度,还能找到啤酒瓶上的拉环和盖子,为客人开酒。
机器人拥有视觉不仅能在工厂车间中执行更多的任务,还能在其他行业大显身手,比如需要大量人手从事枯燥、重复性工作的饮食行业。“看得见”的机器人可以代替人调酒做蛋糕、切菜伴沙拉,而它们精确的计算功能可以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
此外,机器人的触感也越来越灵敏。机器人通过触摸物体,能分析出物体的硬度、密度、形状等物理特性,然后使用相应的机械臂举起物品。
赋予机器人听觉、视觉和触觉的最终目的,是让它们能更好的探索外部环境,最终为走出实验室,进入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工作做准备。
趋势二:制造成本越来越低廉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其使用成本也越来越低,使用计算机技术制造的高级机器人的成本也随之下降。由于现代机器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能适应不同生产线需要,工厂企业无需为每条生产线配置单独的机器人,机器人的组装、维护成本因此大大地降低。
许多机器人生产商更看好娱乐机器人和家政机器人的巨大市场潜力,不断研发出便宜又新奇的机器人推向市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预见,机器人将作为管家、保姆以及玩乐伴侣进入我们的家庭。
趋势三:设计编程越来越简单
要让消费者把机器人买回家,首先要让它们易于操作。德国机器人制造商KUKA是第一个引进电脑编程的公司,它用电脑程序赋予机器人各种功能,替代以往只有大公司的工程人员才看得懂的专业编码。这样,消费者就能像用电脑一样使用机器人。一种名为“吊坠”的手动编程装置还可以同时为多台机器人编程。设计的不断简化为未来大规模生产机器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趋势四:使用越来越安全
要使机器人在办公室和家庭得到广泛使用,它们必须非常安全。现在许多机器人还像野生动物似的被人类禁锢在安全范围内——一旦笨重的机器人失去控制,人类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现在的机器人拥有听觉、视觉和触觉,这使它们更好地感知外部环境,能够避免与人类的冲突,它们也变得更安全。
(综合《北京晚报》、《信息时报》等消息)
机器人进化史
●1920年
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明“机器人”概念。
●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成为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后来更催生出本田公司著名机器人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1984年
“机器人之父” 英格伯格推出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
●2002年
丹麦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
●2006年
微软公司推出机器人工作室,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2007年
丰田公司推出一系列类人机器人,这些“伴侣机器人”会吹小号、拉小提琴,丰田欲将这些机器人打造成人类的生活伙伴。
●2008年
世界首例机器人切除脑瘤手术成功。施行手术的是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研制的“神经臂”。与外科医生的双手相比,“神经臂”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在更小范围内更加稳定地移动,确保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