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助推中国彩电工业转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国务院常务会议18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今后3年,要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等六大工程。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元芳19日表示,目前我国彩电工业的年产值接近2000亿元,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23%左右,是基础较好、竞争力强、发展快、规模大、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高的电子信息支柱产业之一,规划的实施将积极推动彩电工业转型,巩固我国彩电工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彩电工业已建立起产业链完善的工业体系,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已具备年产9000万台彩电、1亿只彩色显像管的能力,中国已成为全球彩电产品制造基地。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彩电总产量8932万台,比2007年增长1.4%;出口5015万台,同比增长5.1%;出口占产量的比重达56.1%,比2007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在国际各类显示技术彩电市场上,中国保持着15%至20%的份额,与北美、欧洲同列全球前三大市场。在全球CRT(阴极射线管)、LCD(液晶)、PDP(等离子)电视产业前二十强的统计中,我国的TCL、创维、康佳、长虹、海信、海尔等六大品牌榜上有名,这六大本土品牌的电视机供应量占全球电视市场需求量的20%左右。其中在CRT领域,中国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以上,在LCD和PDP领域占有率分别接近8%和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部诱因对资源配置和市场都高度全球化的平板电视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带动显示技术更替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带来市场和行业较大的波动。2008年我国彩电行业维持惯性增长势头,但未来增速下滑将不可避免。与前三季度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彩电行业增速已明显回落。”林元芳说。
目前,全球彩电和显示技术的发展正处于从模拟到数字、从CRT显示技术到多种显示技术并存发展的转型阶段。彩电工业的转型伴随着平板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互联互通,从单纯的广播电视收视终端变成多媒体、多功能的信息终端,具有典型的多种高新技术应用融合、关联性强、渗透领域广、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的特征,对于发展信息化国家而言,具有基础产业地位和战略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彩电业的转型将不仅带来制造业的产业链变革,也将带动终端产品与内容进一步融合发展。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和数字家庭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出现,使产业相互间迅速渗透或融合,出现了行业间、跨行业、跨国界的企业重组,导致传统的专业化界限逐渐消失,彩电业将形成新的信息家电产业。推进信息家电,多媒体技术等业务的发展,为芯片厂商、设备商及终端厂商、平台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内容开发商、频道运营商等整个产业链中的企业展示了新机遇。
据林元芳介绍,当前我国彩电工业转型还存在一些深层问题。一是产业链不完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5年至10年。二是贸易环境恶化,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遭遇强大的知识产权与贸易壁垒压力。三是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彩电产业发展,导致当前彩电行业发展速度放慢。四是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电视系统的数字化不可能一步到位,终端设备制造商难以独自安排研发、生产、应用。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加速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工程,鼓励彩电、材料、化工等行业内的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参加产业联盟,加大下一代显示技术研发投入,对其共性技术研发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支持和推进企业间联合合作参与国际分工,应对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并推动体制改革,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在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指导下,我国将力争在3年至5年内,以平板彩电整机技术改造为龙头,以建设LCD高代生产线、PDP生产线等显示器件为突破口,初步形成平板显示产业工业配套链,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适应市场应变能力、国际地位竞争力,国内彩电出货量超过1亿台,继续保持全球彩电市场50%以上的份额,国内自主品牌彩电厂商出货量达500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4000万台以上,确保我国显示产业的国际地位。同时,初步建成研发、生产、应用、服务“四位一体”的平板显示工业体系,保证国内自主品牌彩电的CRT市场份额向平板电视转移,确保我国自主品牌彩电整机厂商可以实现50%以上的平板显示面板本土配套,进一步加强上游原材料配套供应能力,实现70%以上的上游原材料本土供应,并加大对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显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