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德勤在2019年的统计数据,全球1000多个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中,中国以超过500个城市的数量居于首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占比近一半。国内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浪潮,沉淀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持下,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智慧。但随着疫情等挑战接踵而至,仅仅“聪明”已不能满足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需求。
近年来,新基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所谓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监测感知网络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对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支撑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出四方面重点任务,其中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令人瞩目。
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城市内部系统之间高效协作,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智慧城市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意味着城市变得更“聪明”,既可以细致周密地为经济社会保驾护航,也能润物无声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自8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光污染成为继噪声污染之后引发广泛关注的又一种新环境污染。上海以立法破解光污染难题,提升市民的健康、安全、幸福指数,让城市更舒适宜居,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呢?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等多份政策文件聚焦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此次《规划》的印发,再次释放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的信号。
2022年7月29日,由国家电投、上海电气、申能集团主办的“绿色电力 美好生活”高峰论坛暨纪念中国有电140周年活动在沪举行。本次活动邀请政府、学界及企业人士,共同探讨和展望“双碳”目标下加快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路径,分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建设低碳智慧城市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让绿色电力赋能美好生活。
众所周知,新型智慧城市是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形态。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创新发展、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8月10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的“2022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了《IOMM-G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和运营效果成熟度标准》试点评估城市评估报告,襄阳政务云成功通过先进级试点评估,成为全国首批综合水平达到先进级(4级)的试点单位。
天士力制药集团秉承中药现代化的道路,率先实现中药研发、种植、提取、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标准化。通过智能化改造,开发了5代快速滴丸生产线、智能化中药提取工艺,建立了现代中药工业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
当前,人工智能行业迎来新一轮爆发,关键技术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技术与应用层面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其中,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天才公司”蜕变到“人工智能第一股”的AI公司凭借其高速发展与深厚内力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北方算谷”启幕暨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并网仪式,8月9日在沈阳市浑南区正式举行。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上线,将作为东北唯一节点,接入中国算力网络,通过鹏城实验室联通全国算力企业和计算中心,成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和覆盖东北区域的国家级智算中心。
人工智能(AI)在60多年的发展和发展中,在技术和市场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显示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相关技术不断向实体经济渗透,正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国内“3+”领域的成熟技术已经走在了国际前沿,“从2到3”的领域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从0到1”的创新成果基本上都是空白的,“从1到2”的创新成果也是屈指可数。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应用将在2030年达到全球领先地位,并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人工智能要成为全球领先者,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从0到1”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