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智慧医疗”的建设本质是医院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 “比特时代”来临,「AI+」一词逐渐成了各大科技企业的新宠,依赖人工智能服务的“数字化生活”,成了时下普遍的现实图景。“5G+智慧医疗”的建设本质是医院的信息化基础建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医疗IT与AI创新企业的介入。就各家医疗IT企业试点而言,传统的医疗IT 行业正借助5G这一机会介入辅助诊断、健康管理、远程诊断的方向,将其业务范畴由医疗IT基础层向应用层进行延伸。
医疗人工智能等医疗器械公司可谓各尽所能,依靠自己的优势发展5G 能力。以诊断类设备起家的联影医疗为例,它本身已经拥有足够成熟的远程诊断,下一步便是将其能力进一步拓展,进入到远程治疗阶段。手术机器人企业的试点同样具备很大的价值,如果能将通过远程诊断的方式使用安翰科技的胶囊机器人,其应用场景有可能在未来脱离医院,进入到更广大的场景中,将诊断的覆盖人群进一步放大。
在业内看来,2021年是智慧医疗在中国的商业化元年。疫情的催化,投资的火热,政策的导向,使得医疗健康赛道持续升温,医疗健康产业迎来新的高光时刻。一方面,AI医疗器械陆续获批——国家药监局已累计批准了15张“人工智能”器械注册的三类证;另一方面,AI医疗的公司们,开始进入IPO的冲刺阶段,包括依图科技、推想医疗、科亚医疗在内的多家公司都加入了AI医疗第一股的争夺中。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直接导致老年群体医疗、保健需求的急剧增长,对社会医疗资源形成更大的压力。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我国智慧医疗市场规模为1961亿元,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扩至2831亿元。
毕竟,当今世界处于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阶段——实体世界智能化。当各种AI应用不断落地,人工智能需要尽早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自身的护城河。AI科技能造福医疗保健产业的面向很多,无论是改善临床诊断的效率与精确度、协助临床看护、技术支持医疗研究、加速新药开发;或者延伸至更多样的公卫领域,如监控疾病发展、疫情暴发后的调控与反应、医保系统管理等。
未来即便再度面临负荷量超载的医疗环境,医药从业人员也能拥有一套即时性、自动化、集成式的应对方法,借以减轻医疗工作负担,并优化患者看护与服务。再者,如同任何创新科技,AI医疗应用也存在着本质上的风险,例如违反道德的病历资料搜集与使用、算法制订偏误,还有安全、病患隐私、与环境上的各种风险。倘若相关法律规范做不到位,未受管制的AI技术应用,就可能让病患的基本权利沦为科技巨头追求商业利益的牺牲品,或者葬送在政府名为掌控疫情,实则进行社会监控的独裁手段之下。
Covid-19疫情期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出现显著改变,而在各国缓步迈向后疫情时代的同时,这股趋势并未停歇。人工智能、云计算科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渐趋成熟,并不断出现新突破,如何确保这股创新力量能为医疗保健产业所用,提升全体人类福祉,世卫组织这份报告中的探讨,虽然仅是个开端,却能帮助各国政府在可见的未来里,替更普及的AI医疗应用做好预备。
尽管医疗科技产业前景一片看好,世卫组织却也在报告中提出警告,提醒各国政府不要高估AI医疗应用带来的整体效益,因为若想完成人人都能享有的医疗科技近用权,在基础建设与策略制定方面,都必须依赖可观的资金注资。
医疗关乎国计民生,政府的鼓励与整个行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同时,人工智能不仅是解决当前中国医疗困境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相较于巨头公司的谨慎出招,创业公司才是医疗创新的中坚力量。因此,政府对创业公司的支持政策是推动医疗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