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发展至一定阶段后互联网医院的演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智慧医疗,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医疗行业融合的产物,是医疗信息化发展至一定阶段后互联网医院的演变。近年来,随着国家积极推动“互联网+”政务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各医疗卫生机构中得到迅猛发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愈加广泛。在疾控、血站、妇幼、急救、卫生监督等部门的业务系统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医疗机构面临自建机房购置设备投入成本大、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使得云计算应用需求越来越高。
在业内看来,2021年是智慧医疗在中国的商业化元年。疫情的催化,投资的火热,政策的导向,使得医疗健康赛道持续升温,医疗健康产业迎来新的高光时刻。一方面,AI医疗器械陆续获批——国家药监局已累计批准了15张“人工智能”器械注册的三类证;另一方面,AI医疗的公司们,开始进入IPO的冲刺阶段,包括依图科技、推想医疗、科亚医疗在内的多家公司都加入了AI医疗第一股的争夺中。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直接导致老年群体医疗、保健需求的急剧增长,对社会医疗资源形成更大的压力。
未来即便再度面临负荷量超载的医疗环境,医药从业人员也能拥有一套即时性、自动化、集成式的应对方法,借以减轻医疗工作负担,并优化患者看护与服务。再者,如同任何创新科技,AI医疗应用也存在着本质上的风险,例如违反道德的病历资料搜集与使用、算法制订偏误,还有安全、病患隐私、与环境上的各种风险。倘若相关法律规范做不到位,未受管制的AI技术应用,就可能让病患的基本权利沦为科技巨头追求商业利益的牺牲品,或者葬送在政府名为掌控疫情,实则进行社会监控的独裁手段之下。
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一方面,各卫生医疗机构把业务系统从传统自建机房切换到云环境上,业务本质没有改变,原来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医疗机构需要满足等保要求和业务系统稳定性等要求。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的安全建设是一个持续且复杂的过程,不同医疗机构的安全防护需求、防护等级、防护措施不尽相同。
医疗机构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安全防御体系,不仅满足了国家关于信息安全建设合规性要求,也增强了自身的安全防护能力,可抵御各种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同时,该方案以业务需求为主导,构建与医院业务需求相匹配的综合安全防护能力,并通过落地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运维过程中的预警监测能力和应急处置工作,不断提高医院的抗攻击能力。此外,该方案还通过定期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协同应急处置等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技能。
智慧医疗一方面注重如何高效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强调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而此二者均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一切实施的保障。
智慧医院,作为智慧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家卫健委曾经明确指出过它的三大工作范围: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指导医疗机构科学、规范开展智慧医院建设”。
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角度来看,首先,应用平台、场景、技术方面,还需不断围绕患者的需求建立最佳体验迭代。其次,从运营商赋能产业发展角度看,除下沉乡镇外,还可将目光投放至城镇的细化市场,例如:将服务延伸至行动不便的慢性病领域、心理医疗领域,乃至中医调理等方向上。最后,这块产业蛋糕巨大,如何让投入与产出形成正向循环,实现产业正向盈利呢?在业内相关专家看来,这就需要加大物联网的投入,通过海量数据的支撑,实现产业规模的重构升级以及带动行业变革。因此,站在智慧医疗风口的各方务必齐心聚力,共同推动物联网医疗生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