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无线局域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WLAN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的简称,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无线局域网本质的特点是不再使用通信电缆将计算机与网络连接起来,而是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从而使网络的构建和终端的移动更加灵活。 它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 RF)的技术,使用电磁波,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在空中进行通信连接,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
在无线局域网WLAN发明之前,人们要想通过网络进行联络和通信,必须先用物理线缆-铜绞线组建一个电子运行的通路,为了提高效率和速度,后来又发明了光纤。当网络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人们又发现,这种有线网络无论组建、拆装还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重新布局和改建,都非常困难,且成本和代价也非常高,于是WLAN的组网方式应运而生。WLAN起步于1997年。当年的6月,第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 11正式颁布实施,为无线局域网技术提供了统一标准,但当时的传输速率只有1~2 Mbit/s。随后,IEEE委员会又开始制定新的WLAN标准,分别取名为IEEE802.11a和IEEE802. 11b。IEEE802. llb标准首先于1999年9月正式颁布,其速率为11 Mbit/s。经过改进的IEEE802. 11a标准,在2001年年底才正式颁布,它的传输速率可达到54 Mbit/s,几乎是IEEE802. llb标准的5倍。尽管如此,WLAN的应用并未真正开始,因为整个WLAN应用环境并不成熟。WLAN的真正发展是从2003年3月Intel第一次推出带有WLAN无线网卡芯片模块的迅驰处理器开始的。尽管当时的无线网络环境还非常不成熟,最为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但是由于Intel的捆绑销售,加上迅驰芯片的高性能、低功耗等非常明显的优点,使得许多无线网络服务商看到了商机,同时11 Mbit/s的接入速率在一般的小型局域网也可进行一些日常应用,于是各国的无线网络服务商开始在公共场所(如机场、宾馆、咖啡厅等)提供访问热点,实际上就是布置一些无线访问点( Access Point,AP),方便移动商务人士无线上网。
经过了两年多的发展,基于IEEE802. llb标准的无线网络产品和应用已相当成熟,但毕竟11 Mbit/s的接入速率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网络的应用需求。在2003年6月,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和多次改进,一种兼容原来的IEEE802. llb标准,同时也可提供54 Mbit/s接入速率的新标准-IEEE802. 11g在IEEE委员会的努力下正式发布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802. 11n(第四代)和802. 11ac(第五代)标准,它们既可以工作在2.4 GHz频段也可以工作在5 GHz频段上,传输速率可达600 Mbit/s(理论值)。但严格来说只有支持802. 11ac的才是真正5G,现来在说支持2.4 G和5G双频的路由器其实很多都是只支持第四代无线标准,也就是802. 11n的双频,而真正支持ac5 G的路由最便宜的都要四五百元甚至上千元。
将WLAN中的几种设备结合在一起使用,就可以组建出多层次、无线和有线并存的计算机网络。一般说来,无线局域网有两种组网模式,一种是无固定基站的WLAN,另一种是有固定基站的WLAN。无固定基站的WLAN是一种自足网络,主要适用于在安装无线网卡的计算机之间组成的对等状态的网络。有固定基站的WLAN类似于移动通信的机制,安装无线网卡的计算机通过基站(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接入网络,这种网络的应用比较广泛,通常用于有线局域网覆盖范围的延伸或者作为宽带无线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无固定基站的WLAN无固定基站的WLAN也被称为无线对等网,是最简单的一种无线局域网结构。这种无固定基站的WLAN结构是一种无中心的拓扑结构,通过网络连接的各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关系是平等的,但仅适用于较少数的计算机无线连接方式(通常是5台主机或设备之内)。这种组网模式不需要固定的设施,只需要在每台计算机中安装无线网卡就可以实现,因此非常适用于一些临时网络的组建。有固定基站的WLAN当网络中的计算机用户到达一定数量时,或者是当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无线网络平台的时候,一般会采用以AP为中心的组网模式。以AP为中心的组网模式也是无线局域网最为普遍的一种组网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需要有一个AP充当中心站,所有站点对网络的访问都受该中心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