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匹配技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阻抗匹配技术最早应用在电气工程领域,随后的发展使其应用不再局限于此,而是广泛应用在涉及能量从源端传输到负载端的领域之中,比如声学系统、光学系统以及机械系统。在射频电路领域,阻抗匹配技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射频功率放大器是通信器材中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对射频功率信号进行放大。晶体管是射频功放的核心,是功率电子的重要基础,其输入输出阻抗的值只有几欧姆,但是通常的射频系统的标准阻抗是50 Ω。为了获得更好的功率传输性能,晶体管输入输出的阻抗值要匹配到标准阻抗50Ω。阻抗匹配网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功率传输时阻抗不匹配的问题,可以通过集总参数元件(比如电容、电感)或者分布参数元件(微带线)来实现,前者主要用于较低频率,后者主要用于更高的频率。在阻抗匹配电路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是带宽和匹配网络的品质。
大体上,阻抗匹配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改变阻抗力(lumped-circuit matching),另一种则是调整传输线的波长(transmission line matching)。要匹配一组线路,首先把负载点的阻抗值,除以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值来归一化,然后把数值划在史密夫图表上。改变阻抗力把电容或电感与负载串联起来,即可增加或减少负载的阻抗值,在图表上的点会沿著代表实数电阻的圆圈走动。如果把电容或电感接地,首先图表上的点会以图中心旋转180度,然后才沿电阻圈走动,再沿中心旋转180度。重复以上方法直至电阻值变成1,即可直接把阻抗力变为零完成匹配。调整传输线由负载点至来源点加长传输线,在图表上的圆点会沿著图中心以逆时针方向走动,直至走到电阻值为1的圆圈上,即可加电容或电感把阻抗力调整为零,完成匹配。阻抗匹配则传输功率大,对于一个直流电源来讲,阻抗匹配时输出效率只有50%。并且电源以对外输出最大功率为目标,不适用阻抗匹配的条件。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如果是高频的话,就是无反射波。对于普通的宽频放大器,输出阻抗50Ω,功率传输电路中需要考虑阻抗匹配,可是如果信号波长远远大于电缆长度,即缆长可以忽略的话,就无须考虑阻抗匹配了。阻抗匹配是指在能量传输时,要求负载阻抗要和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等,此时的传输不会产生反射,这表明所有能量都被负载吸收了。反之则在传输中有能量损失。高速PCB布线时,为了防止信号的反射,要求是线路的阻抗为50欧姆。这是个大约的数字,一般规定同轴电缆基带50欧姆,频带75欧姆,对绞线则为 100欧姆,只是取个整而已,为了匹配方便。
在阻抗匹配的设计方法中,思路最简单的就是解析法,通过建立阻抗变换的关系式,最终求解所需要的电容和电感。其缺点是计算量较大,当匹配元件增多时,需要计算机辅助计算。使用谐振法设计阻抗匹配电路时,将输入阻抗(呈电感性)由串联电路的形式转换为并联的形式,然后并联一个电容性的元件和等效的并联电感产生谐振,接着交替用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形成低通滤波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输入阻抗的实部逐步提高,直至变换到系统标准阻抗。在高频情况下,集总电感元件的寄生效应突出,分布参数不稳定,较少被使用。此时微带线以其特有的分布参数稳定、结构简单的特点,广泛地应用在射频电路的设计中。根据微带线的特性阻抗和电长度可计算出实际微带线的长度和宽度。
电磁波传输电路必须考虑其阻抗匹配问题,只有实现了输出阻抗与负载阻抗“完美”的匹配,才能实现电磁波信号的无反射传输,实现最大功率化利用。如果电磁波传输电路中出现不匹配就会引起严重的反射,这样传输线上将形成驻波,大量的功率浪费在反射功率上,同时因反射功率过大将造成元器件的损坏,使得发射机故障率上升,也使得能量利用率降低,严重时无法实现调谐,发射机无法正常工作。
在进行有源电路设计时,如果不去考虑阻抗匹配而是直接把信号源与后级负载电路相连接,不仅会使负载端得不到最大功率输出,而且还会引起 一些诸如干扰、反射等复杂的电路问题。特别是在高频和微波电路中阻抗不匹配所带来的问题尤为明显,经电路传输的能量会反射回来产生驻波,严重时会引起馈线的绝缘层及发射机末级功放管的损坏。因此,需要在电源端与负载端之间设计一个阻抗匹配网络,把负载端的阻抗转换成与电源端阻抗相匹配的阻抗形式。电源与负载的阻抗达到匹配,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而且能够起到减小通带内频率信号的相位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