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基建正迎来数字化发展的“春天”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纵深发展,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研发应用,医疗新基建正迎来数字化发展的“春天”。在近日于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行的“共建共治共享人类健康医疗新基建”物联网医疗国际峰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医疗可以真正走向数字化转型大趋势,新网络、新设施、新终端、新平台成为未来智慧医院的关键词。
顺应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医疗新基建近年来在国内正受到各界关注。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晓洲表示,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在我国健康卫生领域首次提出“新型医疗卫生基本建设优化发展”理念,将促进医疗健康事业发展、加快医院信息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政府、国家社会组织和商业企业三方合作关系,汇聚各方力量共建物联网医疗生态平台,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价值。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在提升诊断效率、提高准确度、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推动个性化治疗等方面,这些新兴技术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后疫情时代更是加速了医疗行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脚步。
当前,政府已出台多项医疗行业数字转型机制下的相关政策。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政策的建设促使公立医院医疗管理与服务更加精准;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仍存在不均现象,民营医疗的数字化发展需要引起重视。
虽然我国医疗数字化转型政策在不断完善发展,但是仍存在个人隐私泄露、医疗数据外流等问题。体现在医疗体系与市场规模存在显著差异,由内外部医疗管理运营混乱导致的医疗效率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的数据质量低、标准不统一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医疗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意味着转型程度低,缺乏宏观管理,不利于医疗行业数字化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受政策与信息化的倾向影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资金与技术投入规模不同或在城乡医院间不同。规模较大的知名三甲医院往往资源较集中,在数字化转型建设中更为完善;而规模较小的医院或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在数字化建设中仍处于较滞后的状态。
除此之外,受传统就诊理念影响,患者扎堆大型医院,即使是小病也不优先选择社区医院,由此引发看病困难、信息传输不畅、医疗服务体验差等就医现状,传统医疗模式亟须重构。因此,在信息时代,具有单靠主观经验判断、信息传输延时等特点的传统医疗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小型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的资源投入与数字转型,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医疗新基建有三个重要的价值支撑点,分别是人、物联网和AI。数字化新基建的核心是人;数字化新基建的基础是物联网,通过物联网来实现人连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产业模式的重构升级;数字化新基建的生产力是大数据、云计算和AI,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运算分析,支持科学决策和带动行业变革。
在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领域,新兴技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大展身手的机会,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预防性治疗、干预性治疗、新药研发、创新等各个领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许多医疗保健的相关文档都已经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比如美国的这一比例就已经高达50%。这些数据来自于医疗设备、科研基因排序,甚至还有许多是病患产生的数据。
网络医疗健康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战略,网络医院监管政策明确,地方政府开始拥抱网络医院。互联网医院未来发展的方向是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进行医疗、药物、危险健康医疗的闭环,也就是线上的“健康维护组织”(HMO)模式。我们设想在未来智慧城市的框架下,政府带头,制定医疗保障政策和监管制度,协调区域资源,在区域内建立疾病预防体系,升级区域应急医疗健康体系,深化智能医疗服务体系,以保障区域居民的医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