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RFID技术,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津巴布韦正在用区块链平台跟踪数千头牛,包括牛疫苗接种或疾病治疗的过程,并通过UHFRFID标签来获取数据。农场主、买家、兽医和其他养牛专业人士正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来确认牛在交易时的健康状况。这里面的动物追踪系统由马里兰州技术公司E-Livestock Global提供。
E-Livestock提供的这套低成本解决方案,被称之为“向善的技术”,以对每头牛进行数字化管理。该公司解释说,这样,大大小小的农场主可以更好地访问和共享有关动物饲养、出售或交易的信息。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跟踪每头动物的健康状况,还可以用于跟踪其抵押状态(例如是否对特定的牛有留置权)。支付集团万事达卡(MasterCard)是区块链来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津巴布韦,RFID标签读取的数据旨在改善牛的健康状况、降低牛被偷窃的风险,并促进该国牛或牛肉的国际销量。津巴布韦是肉牛的主要生产国,共计有600万头。
2018年,蜱传疾病的爆发导致5万头牛死亡,并迫使津巴布韦关闭所有牛肉出口。这一损失对津巴布韦来说是一个经济打击,从那时起,津巴布韦一直在努力成为牛肉出口国。为了预防此类疾病,牛通常要浸泡杀虫剂,并根据需要接受疫苗接种和医疗救治。
而E-Livestock想要创建一个可共享的记录,包括每头牛何时进行此类治疗及其相关健康信息,以及任一指定动物的所有贷款或留置权。因此该公司以每头牛2美元的成本建立了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这大约相当于农民为他们的牛购买标准打印ID标签时产生的成本,这是现在法律所要求的。
过去一年,E-Livestock一直在试用该系统,用UHF RFID标签监控了10,000头牛。与较短范围的标准LF或HF RFID标签相比,这些标签提供了较长的读取范围,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从远处读取,从而使库存盘点或牛识别更容易。在某些情况下,农场员工可以简单地驾驶卡车靠近牛来读取它们的标签。
该系统还有助于防止偷窃,因为耳标提供了每只动物的历史,而且还不需要给动物打上烙印——打烙印的做法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农民当中仍然存在。
RFID怎样助力万物互联?
物联网热潮浩浩荡荡,供给侧改革轰轰烈烈,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着天翻地覆般的革命蜕变。其中,物联网核心——RFID牵动了国内外科研界的目光。它的出现及广泛应用必将让国人的生活质量上升多个层次,特别在衣食住行中的“食”“行”两方面,即将带来爆炸式的突破。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出现,成功地让梦想照进了现实。RFID能够通过无线电讯号自动地远距离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人为地通过扫描条形码或近距离地刷近场通信NFC卡实现人物相连。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条码识别技术,它具有无源、体积小、安装方便、无需接触读取、可穿透包装读取、可高速运动读取、可存储信息、读取速度快、同时读取多个标签等大量优点。RFID本身可以存储数据,作为数据的载体,它为大量的没有通讯能力的物体接入物联网创造了条件,通过这种技术,物联网可以动态收集物体的身份、状态、位置等信息。而人工智能通过算法来分析其产生的大量的数据来提供服务。所以RFID只是物联网中的一部分,整个物联网还需要其它的感知手段,包括图像、声音识别,条码识别,传感器等手段,构成物联网的感知层面。
目前电子信息追溯系统主要使用超高频RFID技术。基于RFID的产品追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跟踪、反馈、查询、存档和管理。消费者及监管部门可以、实时、便捷查询产品信息;可以全面监控种植、养殖源头污染、生产加工过程的添加剂以及有害物质、流通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可以对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科学预警。
国芯物联CEO王翥成表示,未来随着RFID芯片的技术日益成熟和全面国产化,RFID的物联网应用成本将进一步大幅降低。RFID技术会像日用品一样出现在我们身边,每一件衣服、每一个包裹、每一个商品都会有读写信息的标签,真正助力实现“万物互联”的智慧生活。虽然目前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应用场景相较海外还处于低位,我们坚信随着国内RFID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发展,大批有实力的厂商将会真正走上国际舞台,与海外巨头同台竞技,争夺市场份额。
王翥成进一步强调,作为RFID硬件研发与生产供应商,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RFID读写器芯片GXR-01对标全球先进水平,并且成本优势明显。在未来两年的时间里预计将服务超过3000家行业客户。这意味着在RFID领域可以打破国外厂商技术垄断,不再依赖于进口。他并期待,国内各大行业厂商能够团结一致,以RFID为着手点,将行业“蛋糕”做大,打破国外厂商的“卡脖子“,为国内物联网的发展和创新铺设一条属于中国芯片人的发展道路。
王翥成表示,国芯物联也将继续加大研发创新的投入和力度,按计划每年推出一到多款创新产品,满足行业多元化的需求和越来越广泛的物联网C端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