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否会重蹈AI人工智能的覆辙?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看着现在的区块链,就跟16年看AI一样”,周围朋友曾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感叹。
2021年中,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临时终止上市,业界一片哗然。AI企业商业化的问题,再度被摆到了明面上。
人工智能的概念始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其后数年,是人工智能的拓荒者时代,大量成功的AI程序和新的研究方向不断涌现。1958年,计算机科学家Frank Rosenblatt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感知机(Perceptron),将AI推向第一个发展高潮。进入1970年,由于此前对AI的过分乐观,大众对其发展产生怀疑,伴随着研究经费的取消,AI进入第一个低谷。
我们所处的AI第三次浪潮,得益于算法、数据及算力的共同作用结果。2006年,Hinton教授提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概念,提高了机器自学习的能力。随后,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视觉识别上的突破,极大提升了AI应用的准确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AI 是替代关系,区块链是赋能关系,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次,与人工智能相比,诞生才 14 年的区块链无疑还是个“宝宝”。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会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相关者能做的,不外乎牵着“小宝贝”的手,适时引导,守护其成长。
而在现实的商业语境下,商业与人性的复杂程度并不是目前的技术能够解决的。就像区块链无法保证数据上链前的真实性一样,我们能做的,并愿意为之做好的,就是保证数据上链后的真实、不可篡改。
区块链是如何防止被篡改的?
区块链有一些功能可以防止篡改——散列法(Hashing)或哈希法。
自 1950 年代和 60 年代以来,散列是一种加密技术,对各种计算都必不可少,区块链使用它来防止篡改。在区块链中,散列基本上充当唯一标签,防止某人更改块中的数据,甚至交换假块。
散列可让你从任何数据中创建一串字符,你将一堆数据放入(整个区块)中,然后得到一个更小、唯一的数据。为了确认没有被篡改,每个块都存储了它之前的块的哈希值。这样,如果哈希存储的两个位置之间存在差异,您就会知道出了什么问题。
哈希有几个重要的属性:
1、给定相同的数据,它们将始终相同。
2、如果数据的任何部分发生变化,即使是最轻微的变化,它们也会完全改变。
3、很容易再次检查给定的散列是否来自给定的数据,但很难判断仅从散列中给出了什么数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当我们通过哈希算法运行“区块链”这个词时,我们得到了“ef7797”(实际上,哈希要长得多)。如果我们运行“区块链”,只有一个字母不同,我们会得到“8e809e”。
如果我们想确保我们正在查看最初经过哈希处理的相同数据,只要我们使用相同的程序来创建我们的哈希值就很容易了,通过散列程序运行“区块链”,无论是谁在做总是会产生“8e809e”。但是反过来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我想知道有人为了得到“9ed142”而在散列程序中放入了什么,我只需要猜测,直到找到产生那个的特定单词哈希。
链中的每个区块都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这正是哈希算法在给定区块数据时所吐出的内容。如果有关该块的任何内容发生更改(例如,其中的交易,甚至整个块本身),则该块的哈希值都会更改,从而破坏链,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的下一个区块会说“我已改变,有事!”
区块链是为了去中心,无政府主义
这个理解是绝对错误的
区块链的特征之一是去中心,这也是区块链的核心,没有这个核心,区块链是没有意义的,但区块链目的却不是去中心,这是两码事。
准确的描述是这样的:区块链通过技术手段去除依附于中心化系统的蛀虫,从而使中心化系统更好的运作,区块链技术只会作为中心化系统的辅助而存在。
微观个体更多的是“乌合之众”,需要被中心化系统组织管理起来。理性、睿智、无私的中心化系统一定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功能最强的,去中心意味着成本提升、效率降低、功能减弱,背道而驰。那为什么要去中心呢?请注意,有个限定词:理性、睿智、无私。
而人类的组织管理机构,如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公司的各个部门是有私心的、未必英明及感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贪污腐败、裙带关系等蛀虫越来越多,中心化系统成本提升、效率降低、功能减弱,成为特权群体及利益群体的温床,不再公平、无私的为大家服务。
这时候人们参与社会组织管理和分工协作就会变得消极,极端情况就是暴乱及革命。你以为只有区块链在去中心?人类的历史本质也是一部去中心的历史,王朝后期,人们把充满蛀虫不再公平无私为大家服务的中心化系统推翻,建立新的中心化系统,周而复始。
长期而言,区块链技术会促成更加廉洁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而非无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