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有700个城市在规划和构建智慧城市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700个城市(含县级市)在规划和构建智慧城市。这一个庞大的城市工程在“双碳”目标明确之后,再度成为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一大焦点。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及相关研究表明,全世界5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消耗了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67%~76%,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1%~76%。我国也不例外,约8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能源消费有关。
因此,城市无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应用场景,构建智慧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必然要成为我国推动“双碳”战略的一个关键方向。
然而,就目前的反馈来看,我国的智慧城市工程仍需要进一步明确绿色发展概念,从而更好地将技术应用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而这一个过程,相比过去的广泛建设,明显有了更准确的建设方向,其中城市管理者、数字服务商以及民众等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定位和价值也就愈发清晰。
“双碳”战略的提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但是,当我们反过来思考,也需要明确一点,即智慧城市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双碳”目标?
对此,我们可以聚焦智慧城市中的典型场景,如智慧交通场景来剖析。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发电与供热、交通运输、制造业与建筑业三个领域,分别占比43%、26%、17%。聚焦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过去9年年均增速在5%以上,预计到2025年还要增加50%。
“‘十四五’智慧城市进入改革突破、模式创新、成效显现期,也就是进入了‘深水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说,“十四五”规划中谈到“数字”“智能”“智慧”等关键词超过百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大场景”到深入到家庭社区服务圈。
但他坦言,中国13年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仍未走完“盲人摸象”的过程,有三大核心问题待破解:一是缺乏对智慧城市理念、内涵的科学统一认识;二是缺乏有效的智慧城市设计理论和实施方法;三是缺乏可持续的动力机制和长效的运营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造词多于实干、概念高于实效、技术超前管理、企业博弈政府、样板不宜复制、建设不顾运营”。
单志广建议,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是“城市”而非“智慧”,要“以人为本,服务为本”。“智慧城市最根本问题,缺乏有效的横向管理协调机制,现实条件下,应建设应与城市级的管理协调水平配套,大城市宜做‘小智慧’,小城市宜做‘大智慧’。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本身不会带来更好的城市,仅是对好的或差的城市的强化和放大”,他说,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把智慧城市当成“百年老店”去打造,要避免对近期的发展估计过高,对长远的发展估计不足。
“健康小屋”作为“1+5+X”社区邻里中心重要的一部分,由南昌市政府发起,已顺利落地中国十大先进乡村之一的进顺村等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及居家养老。“健康小屋”是一个“互联网+健康小屋”的创新健康服务平台,以未病防治、已病早治为理念,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及一系列医疗检测设备,给人们提供全面的自助体检,为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管理。目前,“健康小屋”在青山湖区及南昌市南昌县等地已落地布局数十个,将进一步加强老年群体及大众的健康管理向多样化、全面化、系统化、个性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据悉,南昌市邻里中心健康小屋打造的智慧体验,提供多种专业的医用检测设备,包括身高体重测量仪、医用电子血压仪、中医体质辨识仪、智能血糖仪等。例如,身高体重测量仪采用超声波测量方式,对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等项目进行测试,即测即显,便于观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