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统计:到2025年,小基站部署和升级将达到1025万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我国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达到142.5万个,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7%的县城城区和40%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业内广泛认为,随着5G室外连续覆盖基本完成,运营商会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在细分场景的覆盖与建设,而这也意味着5G小基站将成为接下来5G建设的主角。
2022年1月10日,中国电信在官网发布了《2022年5G扩展型小基站设备技术测试公告》,决定启动2022年中国电信5G扩展型小基站设备技术测试,测试结果将用于中国电信2022年5G扩展型小基站产品集中采购环节。
公开资料显示,5G无线基站主要包括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和飞基站四种,除宏基站外,微基站、皮基站与飞基站一般被业内统称为小基站,前者体积较大,主要解决室外的远距离连续覆盖,而后者体积较小,部署灵活,常见于机场、火车站、体育场等局部场景中。目前出现在主流报道的5G基站一般为宏基站。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多位运营商人士处了解到,从2021年开始,三大运营商都在积极筹备5G小基站的集采工作。“从建设周期看,一般要等到宏基站覆盖基本完成,小站集采才会开始。”其中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而今明两年就处在这一转变的节点。
将5G小基站推上前台的最大动力,源自愈加精细化的室内覆盖需求。据GSA联合华为推出的《室内5G场景化白皮书》指出,自2020年开始,随着运营商室内外基站建设的加速,未来5G将有超过80%的流量会发生在室内。“相比4G,5G采用了更高频段,这也意味着5G波长短、衍射力弱,因而在室内穿透信号不好,而小基站可以填补这一短板。”C114通信网主编周桂军告诉记者,小基站功率一般在50mW~5W,覆盖范围为10米至200米,并在频率选择上更灵活,不仅能使用国家许可的合法频段,也能配合WiFi进行接入。
据全球统计,到2025年,小基站部署和升级将达到1025万台。
传统的宏基站在2G到4G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仍然存在盲点和热点地区覆盖不足等问题,小基站和室分系统成为网络广度和深度覆盖的有力补充。随着5G频谱上移,单一宏基站覆盖半径进一步缩减,依靠单一宏基站实现广深覆盖难度更加凸显,小基站将成为5G时代重要的组成部分。
“玩转”小基站
据全球统计,到2025年,小基站部署和升级将达到1025万台。5G小基站质量在2~10kg之间,发射功率一般在50mw~5w之间,5G小基站主要包括三个关键技术:超密集组网架构、小区虚拟化技术、回传技术,组网方式支持包括DSL、光纤、WLAN及蜂窝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的回传。按照功率主要分为微基站、皮基站、家庭基站等,不同功率大小对应不同的覆盖范围。
小基站行业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元器件厂商、中游设备厂商以及下游运营商组成。产业链上游厂商主要提供小基站元器件的生产,包括基站天线、基站射频、基站芯片、光模块和光纤光缆等核心元器件,同时也可为中游设备厂商提供产品的设计和解决方案。中游小基站设备商大致可分为传统中小厂商和主流设备商。下游为运营商主要负责终端设备的集采、部署和网络系统规划。
相关统计表明,互联网室内流量占到总使用流量的80%,而5G业务场景里很多是室内应用,5G小基站主要是解决宏基站的难题。小基站体积小,部署灵活,不用局限于宏基站的站址问题,可以灵活的部署在人群建筑密集的地方,可以有针对性的补充宏基站信号弱覆盖区域、覆盖盲点,保证信号质量;在热点区域,小基站由于功率小,可以在更小的范围内实行频率复用,提升容量,帮助宏基站分流。
“专网场景往往需要高带宽、低时延,毫米波在这方面对比Sub-6GHz有优势,因为其天然带宽更大、时延更低。”他指出,因此未来在专网时代,很可能毫米波小基站会担当主力。 “毫米波最大的成本支出是射频单元,因为频率同比Sub-6GHz要高,但是其他方面的成本未必高。
所以毫米波目前在全域作为普遍覆盖来说,在中国没有必要,但用于有特定行业需求的领域比较合算。”吴亚力分析道,同时因为毫米波本身是比较小范围的覆盖,用一体化的方式来提供解决方案,可以减少中间扩展型方案多个节点之间时延的增加。 他坦陈,目前阶段来说,毫米波的成本和Sub-6GHz小基站来说没有太大优势,但随着国内产业链的部署和发展、芯片成本逐步下降,未来成本差距会逐渐缩小。 国信证券指出,一方面由于微型化的基站方便部署且易携带,可以根据使用场所灵活布设,同时功耗低、成本低,容易满足未来物联网海量连接、海量部署的特点。另一方面未来尺寸小、多制式、异构接入的基站将有更多发展空间,甚至有望替代部分现有WiFi的单一无线制式路由器。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小基站或将打开千亿新增市场空间。 探索生态模式 站在一个新的通信时代开端,前期的投入往往耗资巨大。尤其是5G时代对基站部署密度的要求更高,这对整个上游通信产业链的压力不言而喻。 对小基站行业的建设初期也是如此。吴亚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在早期网络初步覆盖时,往往因为边际收益还没产生、应用市场也还在培育,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投入和产出不一定匹配的情况。但是到了一定临界点,当5G在产业应用领域的总量起来后,会形成一个平衡,然后转向盈利点。 “未来产业方面的应用会对5G收益带来质的飞跃。当然目前还没有到达这个临界点,各个行业大规模推广其实也在探索和适应阶段。”他续称,但这个时间不会很久。
“临界点很可能出现在明年或者后年。我们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始会有部分(5G)行业(应用)有爆炸性增长,到明年下半年很多行业(应用)会起来。” “商业模式方面,我们聚焦于做专业的小基站和模组,组合起来后面向行业落地推进。”吴亚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构建好成熟的产业生态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 “我们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把产业做大,随着to B市场的发展,这个产业可以越来越大,而作为我们自身来说,精益制造和产业链上生态圈的建设,使得我们在未来的发展里,掌握了足够核心的产业链条。”他进一步分析道。 “共进一直在倡导建立更多合作圈,我们今年跟很多合作伙伴建立了关系,包括芯片厂家、行业集成商、运营商等;还跟运营商的研究院在做行业研究,共同面向行业客户设计解决方案。”吴亚力指出,这样助推整个产业往上走,只有蛋糕做大了,对于前期在5G的投入,大家才能够获取到合理的回报。 具体到对行业落地探索的进程,共进股份也有比较看好的方向。
“工业互联网一定是非常大的需求,这是在国内大循环里的重中之重;另外随着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发展,车联网一定是未来的需求,因为这是最容易实现智能化的。”吴亚力补充道,当然其他垂直领域如公安、安防等也会持续存在需求。不过相比之下,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算是从零到一的阶段,因此其发展速度更快,在安防等领域是现有市场,公司也会继续发展。 “我们小基站的产品选定产品方案时,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吴亚力续称,一方面选场景要考虑规模性,对于需求很大的产业,定制化的场景需求才有价值。
而共进一开始就是用低功耗、集成式的方式来满足要求,从而降低总成本。现在小基站在国内还不是马上大规模开发的原因就是,只有用集成式的方案,成本才能降下来。 吴亚力指出,目前4G小基站产品还在继续为公司做贡献,未来几年也会持续下去。“因为中国的4G和5G网络会并存很长时间,我认为4G至少还有五年左右的生命期,因为中国的4G网络是全球最好的,而且4G在很多场景里也能满足基本要求,5G更多是满足于行业应用。” 他续称,从公司的规划来说,纯基站业务部分2-3年内还是投入期,属于培育市场阶段,真正能够获得收益可能在三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