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强势进入医疗行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互联网+”正在强势进入医疗行业,疫情的出现,推动了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极速爆发。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司统计,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7倍,部分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量增长20多倍。从地方政府到医院再到企业,多方掘金互联网医疗蓝海。
2020年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发展元年”,疫情的出现,推动了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极速爆发。据国家卫健委规划信息司统计,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卫健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7倍,部分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量增长20多倍。
然而,在2021年,伴随着疫情常态化、公立医院线下能力恢复,供给端线上诊疗的严肃性受到关注,需求端用户的线上就医习惯仍待改变,政策端互联网医疗也迎来了新一波的“监管”。
在医疗服务方面,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20%的中国医生进入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在线医疗服务,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相应的网上诊疗服务。互联网医院作为一种开展线上问诊的重要依托主体,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600余家。在医药方面,根据《2020互联网医疗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已发放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牌照992张,网上药品交易服务趋于成熟。
在医疗保险方面,互联网健康险则对基本医疗保障形成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如大病众筹、网络互助险等均为满足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提供丰富的产品形式。
与此同时,在线医疗已具备一定市场规模且增长势头正盛。根据沙利文咨询数据显示,疫情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稳步增长,在2019年市场规模仅为230亿元;疫情暴发后,互联网医疗行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70亿元,相较于去年增长104%。而据艾媒咨询《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白皮书》更为乐观地测算,2020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544.7亿元,预计2024年超过800亿元。同时,在线医疗已经初步形成了用户基础,疫情催生的健康服务需求则正在释放。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网民规模高达2.39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453万,占整体网民的23.7%。
行业的发展逻辑和用户需求是十分明确的,而互联网是工具,能促成效率提升和服务创新,底层需要的都是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必须与机制的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效果。因此,只有在医疗、医药、医保的数字化上积累量变,并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三者的联动,为大医院缓解压力,为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能力,为支付侧提升效率,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才能有看得见的改变。互联网医疗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也是不可避免的医疗技术,更是不可避免的医疗模式。
总体来说,互联网诊疗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曾指出,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政策贯彻不到位;部分模式的服务流程不合理,诊疗规范未健全;很多机构的医生准入监管、过程监管不力,线上诊疗培训不足;互联网医院数量多、规模小、建设周期短,运营管理质量并不乐观。下一步互联网医疗发展将不再是表面化,而是真正深层次的互联网发展。例如,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公立医院作为改革主导,越来越多医生的加入,加大患者对互联网医院的信任,提升患者的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