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成为缓解患者就医难的重要渠道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疫情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成为缓解患者就医难的重要渠道。截至2021年6月份,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超1600家,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互联网医院正加速推动医疗资源触网。而在需求带动下,行业融资提速,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建而不用”的窘境。在《证券日报》记者的采访中,多家头部互联网医疗企业形成的共识是,当下的互联网医疗距离模式成熟、大规模市场化应用仍存在距离。不过,随着5G、AI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医疗场景的加速融合,互联网医疗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互联网医疗必然从流量回归医疗服务本身,向高阶版本进发。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医疗一定是个“慢赛道”,而“慢赛道”终究是跑不出“快手”的。
病历是关于患者的重要医疗信息,但长期以来,患者每次去不同的医疗机构就诊,都需要录入相关的病历信息,这样一来,患者就面临着相同项目重复检查的窘境,这给患者造成金钱和时间的浪费。另外,不同的医疗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医生获得的患者病历缺乏完整性,导致医生无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回溯的特性,可以解决数据孤岛与可信安全问题,这对于电子病历信息共享、病历开放给患者自主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区块链病历可以将患者个人医疗记录永久保存在区块链上,患者通过私钥的设置保证病历的安全性,医生可以通过授权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治疗情况。
中国医疗体系自身的服务链条割裂,制约了投资的成功可能性。一方面,医疗中的每一个链条都是割裂的,参与者只能从某个链条去切入,无法顾及其它环节。支付方只关注诊疗这一个环节,而诊前和诊后这两步都在线上,不被传统医院关注,导致医疗服务链条整体断裂。另一方面,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产品。产品之外的服务,比如复诊,医生无法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是问题的根源。
智慧医院建设可分为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块内容。电子病历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之一。从美国经验来看,高等级的电子病历能够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所以在电子病历领域,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智慧服务与智慧管理,我国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台评级标准,使医院相关建设有据可依。可以预见:电子病历将进一步互联互通,数据驱动模式将推动更个性化、精准化的诊疗方式,智慧医院的在线化、移动化将带来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
2021年国内智慧医疗规模将达到1259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17.4%,未来该赛道还有巨大发展空间。据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智慧医疗行业规模将达到总254亿美元,约占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总值的20%。
在主动提升质量的过程中,互联网医疗企业均表示要做“严肃医疗”。何为“严肃医疗”?在笔者看来,其初心和核心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产品的设计、打磨,让线上医疗和线下医疗同质、同量、同行。当下,无论是病前问诊、医药电商还是患者管理,都属于医疗的重要环节。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和5G技术为远程医疗应用带来了新可能,但仍无法代替实体医疗模式的效果,更多的还是辅助诊疗。
制定规范标准之后,互联网医疗行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初代用户群体已经形成,随着药品集采倒逼处方外流、新药审批提速、各省线上医保支付逐步接入,互联网医疗在医药服务领域仍有可施展的空间。此外,在提升医院管理运营效率等方面,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可大展身手。需要注意的是,医疗服务投资周期长、难度大,市场需要给予耐心、时间和持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