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既是国内医疗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医疗领域是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成功,人工智能技术和精准医疗结合,可以让医生在治疗和手术中更加精准,实现重大疾病的治疗,并可以大大节省手术时间。
如今,AI转化为可实践的工具用于临床相对较少,并且有不少批评者提出AI用于实际临床的质疑。但目前已有相关RCT研究证明了AI在实际医疗环境中可产生可量化的积极影响。此外,相关临床指南的制定也为AI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支持,如SPIRIT和CONSORT 关于AI-specific部分和即将推出的 STARD-AI指南,这些均有助于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的标准化,涵盖了规范化临床试验协议和疗效判定等内容。
此外近年来,部分人工智能工具赢得了政策支持。一项2020年的研究提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在批准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等产品的加速研发。根据FDA规定,该类这产品将获得更低要求的审批监管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获得监管许可的数据集通常是由追溯性的单一机构的数据组成,这些数据大多未公开,被认为是专有的。为了建立对医学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需要更强的报告透明度和验证标准,包括对临床结果影响的演示。
近年来,由于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中取得的显著成功,在较严重依赖图像解释的临床专业如放射学、病理学、消化病学和眼科等,医疗相关AI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病理学领域,AI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病理玻片中的感兴趣区域,帮助加快诊断工作流程;辨别原发性肿瘤的起源,检测病理结构变异或驱动突变;基于AI对不同肿瘤类型做出更准确的生存预测。消化病学方面,AI用于协助结肠镜检查,帮助判断病变良恶性,帮助诊断息肉和其他容易遗漏的病变,提高诊断准确性。眼科领域,通过半自动或全自动人工智能筛查帮助节省眼科普查成本,例如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既是国内医疗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智能医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需求层面来讲,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疾病种类增多、居民健康意识提高等增加大量医疗需求。从供给层面来讲,优质医生和医疗资源不足、资源分配不均,难以与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匹配。
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大量试水,加快人工智能技术验证进程。智能影像识别将病灶识别速度降至2~3秒,提高了医生诊疗效率。智能化人体体温测量系统分担了防疫工作压力。多人检测、无接触、多目标体温测量,异常体温筛查大幅提高了检疫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智能语音对话机器人帮助防疫人员在线完成疫情通报、疫情调查、健康回访等多场景任务,降低了防疫人员劳动强度和感染风险。人工智能助力药物研发、疫苗研发、病毒基因测序,可将原来60分钟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分析时间缩短一半。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疗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因其发展的不确定性而带来新的挑战。医疗人工智能涉及多学科,需要医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针对“产业”创新乏力、“学术”偏理论不落地、“医疗服务”缺乏创新技术手段的问题,需要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吸纳医疗、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产业资源,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智库,积极引入医学专家的力量,建立产学研医创新平台,开展深度交叉创新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落地。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创新技术,可改变医疗领域的供给端,全方位、多层次改造传统医疗机构的运作方式。从市场角度来讲,人工智能技术使医疗更加高效、便捷、个性化,催生巨大增量市场。因此,智能医疗将成为医疗行业应用“新常态”,相关的科技、产品、服务将成为拉动医疗健康行业的“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