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虚拟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安全屏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云大物移智”、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等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工业领域IT(互联网技术)与OT(运营技术)融合加深。万物互联,生产要素互联,产业链互联,这也意味着,一旦工业领域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比如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电、气等行业发生网络攻击,将直接威胁现实世界,其影响后果的外溢效应难以估计,严重时会导致生产生活停滞甚至瘫痪。
强大的网络安全产业是全面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我国网络安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网络安全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达到1729.3亿元,较2019年增长10.6%。2021年产业规模约为2002.5亿元,增速约为15.8%。整体来看,企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生态建设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工业网络安全是一个融合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供应链安全和工业自动化等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问题,它不单单是一个IT问题,更是一个工程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守好虚拟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安全屏障呢?
当前,各级政府和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催生了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诸多数字化新场景,以及数据安全、云安全、物联网安全等新技术安全挑战。与此同时,网络安全新技术新理念的涌现,也为市场带来重构和洗牌的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已出台关于网络信息安全与数据合规的法律、行政法规等共计200多部,形成了覆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领域的网络安全监管政策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执法力度逐步加大。
政策面上,网络安全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年,网络安全被定义为中国国家主权的“第五疆域”;2021年,我国相继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等诸多法规,为规范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保驾护航。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产业也迎来发展新阶段。《白皮书》对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加速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在重点领域的战略部署和综合施策,加速出台顶层法律法规配套政策并推动落地,持续加强对企业跨境上市的网络安全监管。二是持续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业供给水平,面向5G、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差异化需求,提高新型网络安全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提升零信任、可信计算、拟态防御等安全技术水平,逐步构建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三是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加速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创新型、技能型、实战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四是科学统筹要素资源,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不断推进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强化网络安全产业的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