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期间展现众多智慧医疗新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堪称“人类冰雪极限运动天花板”的2022北京冬奥会上,齐聚了代表90多个国家(地区)奥委会的约2900名运动员。比赛在北京和张家口两地的三个赛区举办,赛程持续17天。在严格实行闭环防疫管理的背景下,睿米手术机器人作为目前唯一可实现5G远程高精度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疗机器人亮相冬奥会,助力冬奥智慧医疗的保障工作。
神经外科在冬奥,医疗保障看中国
近日,作为奥运会首席医疗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在《健康冬奥》中为大家讲述了北京冬奥组委与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和医者们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精彩故事。
周建新表示:“冰雪运动是高风险运动,运动员发生损伤概率较高,及时、科学、有效的医疗救治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有力保障。”在节目中,周副院长讲解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张家口第一医院,结合5G技术,共同完成的一例远程睿米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手术)。以睿米5G远程手术机器人实施的这一病例佐证了,通过5G+智慧医疗,我国现已实现了实时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监测,让高质量、高效率的奥运救治得以保障。
冬奥会医疗救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需克服伤员转运、地形复杂、现场低温等原因造成的困难。冬奥期间,为提供及时高效的赛时医疗服务,维护伤员的生命健康及职业生涯。60名市级专家和10名院士在北京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持,并安排医疗机器人直接在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去给伤病员做相应的手术。用智慧技术打开一线专家资源在不同区域的流通渠道。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独有自动注册和自动定位功能,使得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精准执行专家手术方案,也正因此,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才能为科技保障冬奥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产业互联网运营中心田澍介绍,5G急救单兵设备将上传的视频图像等数据,传输至“V指挥平台”这一虚拟大本营,以此实现云上数据的储存。随后,与平台系统相连接的各指挥中心可根据自身需求,完成影像资料的实时呈现和追溯调取。
与传统的摄像设备或微信视频的传输不同,从数据收发到节点建设再到后台运维,全链条保证业务安全是“V指挥平台”的最大亮点。
“就像给手机插入SIM卡一样,我们也为5G急救单兵设备配置了专用的信号卡。”田澍手持着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向大家展示说,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研发人员对“V指挥平台”设置了特定的IP地址识别功能,明确了终端和调度台的访问权限。“好比双方对上了暗号,平台只能接受专用的5G急救单兵设备的数据传输。”
他介绍,为预防黑客入侵、机房故障等极端事件,研发团队还分别在北京联通行业云与中国联通骨干云中设计了相同配置的两套平台,以便故障发生时及时切换。
针对在平台上运营的数据库等服务器,团队成员也进行了重复搭建。“这样,即使某一服务器受损,备份的服务器也能顶替其作业。”田澍形象地把这一举动称之为给平台上了“双保险”。
同时,为最大限度确保业务安全,操作人员仅允许通过专线或前往云所在的机房现场,才能开展服务器的运维管理。“不仅仅在数据传输技术上,我们从更深维度上确保原始数据不出私域,最大程度降低泄漏风险。”田澍说。
除了崇礼,作为本届冬奥会的另外一个赛区,北京同样需要医疗急救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据了解,北京急救中心将承担北京辖区所有奥运相关的医疗保障、急救和转运任务。近日,冬奥会冠军周洋受邀参观了北京急救中心。
在这里,周洋接受了一次医疗急救的培训,学会了运用医疗急救中的“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据培训人员介绍,心脏急救中最严重的情况是心脏骤停。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如果在3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可能有半数患者会被救活,这被称作“黄金3分钟”。目前,心肺复苏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有效的抢救手段。
据了解,中国第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ED是由迈瑞医疗自主研发的,非常便于携带、易于操作,即使非专业人员也能用它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目前,AED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机场、高铁、高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而此次冬奥赛事的相关公众场所,都配备了迈瑞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切实保障运动员的急救工作。
作为重要的转运和院前急救单位,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一样,北京急救中心也运用了远程诊疗技术,将救治前移,秉承“上车即入院”的理念,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而5G救护车的使用以及车内配备的先进设备,让这一切成为了现实。由于5G信号在北京市的全覆盖,即便距离指挥中心100多公里外的延庆奥运场馆,也能够实现数据和图像实时清晰的快速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