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应用将持续助力我国医疗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民众对健康医疗的需求日益提高,加强区域协同、促进信息共享、推进智慧医疗成为现阶段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应用软件的开发,目前,许多新兴技术也逐渐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如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持续助力我国医疗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报告显示,全部省(区、市)级卫生计生委建立了独立的统计信息中心,但只有40%的地(市)、不到5%的县(市、区)设置了独立的统计信息中心。省级统计信息中心在岗工作人员数从两人到68人不等,地(市)统计信息中心平均在岗人员8.8人。从统计信息技术管理机构看,越到基层,机构越不完善,人员越不足;在同一层级,东部地区地市级统计信息机构的数量和工作开展情况均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
就医院而言,信息技术人员配置数量不足,缺乏人员配置标准,81.2%的二级及以上医院自报信息化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工作需求。按床位数推算,目前每千张床位信息技术人员数不足10人,需要达到每千张床位近15名信息技术人员才能初步满足现有工作需求。医院级别、隶属关系、规模等均对信息化建设有明显影响,部分二级医院还停留在医疗费用管理或简单的病人信息管理层面。
我国传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应用软件的开发,包括基于组件化平台的架构技术、报表开发管理引擎、电子病历解析引擎、医疗信息标准集成引擎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技术逐渐为医疗信息系统提供更多的支持。
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以病人为中心实现信息的共享、流动与智能运用。在医疗卫生服务整个环节中实现协同和整合,才能推动各医疗机构医患资源的灵活流动和结构优化。从医疗信息化政策中可以看到,国家支持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进行应用,利用新兴技术,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活跃着为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系统供应商。其中,硬件系统供应商相对集中,而软件系统供应商则比较分散。所提供的产品在价格、系统可靠性等方面差别明显。按竞争力划分,国内医疗信息系统供应商可分为“三大阵营”,竞争力依次递减。不同阵营的竞争者所具有的竞争力、面向客户、提供服务等均有所不同。
研究显示,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也不能适应现实需求。卫生计生统计与信息化需要大量兼具医学、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该领域人才大多只有IT、医学或管理学的单一背景,信息技术与医学复合背景比例不高,且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专业培训和认证体系不够完善,医疗信息化人才输出达不到相应水平。
研究指出,受限于编制、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卫生计生统计与信息化领域难以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部分医院将信息技术科室定位于辅助科室,奖金普遍低于临床科室,以平均奖居多;起薪在整个IT领域偏低,技术氛围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这导致相关岗位很难招到一流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对公司工程师和技术骨干缺乏吸引力。此外,信息技术人员的职称上升渠道不畅,缺乏高级职称的岗位设置和职称序列,职称评定面临困难,导致人员流失严重,整体素质难以提升。
医疗卫生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医疗行业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型数据中心和大规模系统集成工作将会逐步展开,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成为医疗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5G技术将持续助力医疗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人工智能在我国医疗领域应用将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