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形成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互联网医疗发展至今,已证实单次、低频的问诊服务无法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更难以支撑企业实现规模营收。同时,互联网医疗的变现逻辑与其他互联网行业也大相径庭,毕竟即使拥有了用户,也不可能总是激励用户看病。
在互联网医疗公司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医生和用户资源前提下,进行药企数字化营销是一件成本相对较低的事,成本主要是线上技术功能的开发和使用,无需进行线下重资产投入,因此利润率较高,也在互联网医疗企业中广泛开展。互联网医疗通常都要提供医学科普信息,科普内容难免会涉及健康建议,且容易对用户形成号召力。因此,互联网医疗平台无形中发挥了“带货”的作用,甚至投入健康产品开发销售中。
互联网医疗以整合型医疗服务为主,体现服务的体系化,以支撑各种付费方式。即:根据患者或用户需要,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各种医疗卫生服务及其管理整合在一起,协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或用户提供终身连贯的服务。
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为手段,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形成的一种以分级诊疗为基础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现阶段,互联网医疗无论产业发展上还是基层推广上均遭遇了困境。
事实上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入局者至今仍是围绕着流量在做消费互联网生意,而非医疗服务的生意。数字医疗便应当愈发走向纵深的严肃医疗,成为分担医疗供需倒挂改革重担的健康管护组织;医药电商便应当专注于提升医药供应链的效率和可及性;轻问诊则可以为轻症患者及健康者提供补充性的咨询服务。诚然,越切入医疗最根本的痛点,势必走得越艰难,市场化的进程也便越慢,同时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也越值得期待。以医药行业类比,仿制药投入低、回报快,但患者显然更需要有自己的创新药来满足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互联网医疗产业链结构以数据分析服务为前端(数据应用商)、业务支持与供应为中端(企业和医院)、生命体征监测为后端(智能医疗设备商),企业通过定价、宣传和并购等行为促进业务拓展,保持市场利润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从外界影响来看,疫情促进产业的市场结构向建立公共卫生模块和构建闭环服务链转变,政策法规影响互联网医疗产业布局,技术手段增加产品差异化和多样性。综合分析互联网医疗产业结构及运行逻辑后,发现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主体结构单一、商业模式不清晰,核心服务未触及、服务链条没有闭环,多头管理缺位、政策法规滞后、导向不明确,先进技术推广难、产业转型慢。
互联网医疗的居民覆盖度、知晓度较低,利用度更低。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其一,由于医疗服务的专业性,诊疗服务往往需要触诊、听诊、视诊多角度诊断辅之以体外检测才可得出判断,民众对远程诊断与自我居家监测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心存疑虑;其二,在复诊或治疗时,互联网医疗有所欠缺,仅可传递文字信息;其三,相关法规缺失导致的责任归属不清;其四,宣传缺失,导致互联网医疗的知晓度低和信任感弱。
在线诊疗服务的连续性不足。不同患者的就医需求往往存在差异,互联网诊疗应包含在线预约、在线问诊、电子健康记录、在线处方、视频问诊、健康指导等全链条服务。其二,相关平台缺乏兼顾医患需求的考量。互联网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与便利性是全科医师关注的重点,互联网服务的隐私性则是患者的关注重点。其三,辅助诊疗方法缺失。目前互联网医疗仅通过问诊与健康教育的方式提供服务,难以全面掌握患者体征,亟待完善快速体外诊断技术、居家监测系统等,扩展在线诊疗服务范围。其四,技术需满足医保部门关注其控制医疗费用及提升医疗效率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