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品智能家居会被全屋智能家居淘汰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全屋智能的真正崛起一定是随着精装房比例一起提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华为一直盯着前装市场,海尔、美的们进军家装赛道的一个重要原因。换一个角度从用户认知来看,一套全屋智能如华为今年的定价 80 平方米为 39999 元起,相比去年每平米下降了约 500 元,当然只包含网线、传感器等基础设施,并没有硬件;而云米 HomeMap,即便是针对都市中产人群 Super 套系,虽然有囊括 56 件智能产品,但总价也要 6-8 万,别说更高级的 Space 套系、Royal 套系,售价达 20 和 30 万了。
以现有普通用户对于全屋智能的认知,让他花大几万弄全屋智能他不一定能接受,但是一二线城市的一套房动辄大几百万,而包含全屋智能价格只贵出几万,这么一对比好像又还能接受。就比如当前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几百上千的衣服说买就买,10 块钱的邮费万万不能;几十的茶饮说喝就喝,5 毛钱的塑料袋想都别想。是他们没钱吗?不,是他们消费理解不同。
对于全屋智能如今绝大多数消费者仍处于观望状态,需要品牌方进行市场教育,刚需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价格让消费者没有试错空间。所以说,在掌握技术及产品主动权后,最后全屋智能可能还是要比体验。
华为们试图将智能家居带出 " 达人手搓 " 的认知,在企业一站式服务能力下,让 " 懂行 " 或 " 不懂行 " 的用户享受到相同的体验,将智能家居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大方向上《智能相对论》觉得没有问题,只是这个过程还面临时间考验。
面向to C用户的平台拥有丰富的自有品牌、旗下生态链及第三方品牌提供的产品,打造完整的全屋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时拥有门槛低,用户的自由度高,同一品类下可选择的产品比较多,后期新品并入系统时难度小,可以随着需求升级而不断添加新品等优点。缺点是产品品质良莠不齐,需要一定的鉴别能力,同时用户需要手动配置产品联动逻辑,因此自身对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要有一定的认知度,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编程和动手能力。并且第三方品牌通过开发接口并入生态系统,兼容度比不上自有品牌产品。此外,不同设备的设计风格不统一,无法做到统一。
to B平台多面向酒店、办公楼宇、地产开发商,拥有设计风格统一,整合程度高,系统稳定等优点。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单品成本较高,选择空间小,后期加装设备难度较大。除此之外,像是华为、小米、欧瑞博、Aqara、京鱼座等品牌还针对用户推出了全屋定制解决方案,由专业人士根据用户使用需求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并为用户完成专属的前期调试以及用户使用指导。
所以,搭建一套完整的全屋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前,一定要想好哪种方式适合自己以及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拓展需求。最后以最少的投入、最简便的实现途径来换取最大的功效,实现便捷高质量的生活。
据了解,UIOT超级智慧家早在2011年创立之初就选择了全屋智能赛道,当时公司面临着重要选择:是做智能单品,还是全力研发全屋智能?是做更为稳定的有线智能家居,还是做目前不被看好但潜力无限的无线智能?一时间,智能单品的低价压力、无线不稳定的质疑、全屋智能研发烧钱的压力,让几位创始人产生了疑虑。不过,创业的初心斗志未变,回归最本质的追求——做真正的全屋智能家居。
所以说,UIOT从创业之初就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据了解,在当时,UIOT是唯一有魄力全身心投入全屋智能家居的企业,而这一投入就是十年。正如UIOT的企业价值观:做难而正确的事,十年的沉淀发展,无论是在技术实力、还是智能家居市场份额方面,UIOT都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屋智能头部企业。
一个音箱、一个APP就可以称为智能家居的时代已经过去,混乱的行业市场将逐渐规范化,“全屋智能”成为真假智能家居的重要判断标准,越来越多的用户对全屋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小系统、智能单品三者的区别有了更深的认知。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不做全屋的智能家居品牌将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