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领域,华为电池领域布局,再落一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华为电池领域布局,再落一子!公开信息显示,4月1日中科海钠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哈勃投资、海松资本、深圳聚合资本。其中,哈勃投资是华为旗下的投资公司。据媒体投资界报道,现中科海钠估值已超50亿元,和去年3月相比涨了800%不止。
中科海钠成立于2017年2月,是一家专注于新一代储能体系-钠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型企业。其创始人、董事长胡勇胜,另一个身份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十年的科研积淀,也是这家公司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来源——目前中科海钠已经拥有20余项钠离子电池核心发明专利,其中包括多项PCT国际专利。公司的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达到145 Wh/kg,是铅酸电池的3倍左右。
连投两家独角兽,背后站着同一个人
——曾毓群导师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华为哈勃两周之内两次出手了。就在前几天,华为投了另一电池“独角兽”——卫蓝新能源。据深圳一位PE投资人透露,卫蓝新能源估值已经有人开了150亿元人民币,暴涨惊人。中科海钠和这家公司不仅同样脱胎于中科院,而且背后都站着同一个人——被称为“中国锂电第一人”的陈立泉。这位82岁高龄的院士,也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导师。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在中科院从事电池研究,成为国家863计划二次锂电池专题负责人。
2011年,出于对钠离子电池的看好,和学生胡勇胜开始着手研发,于2017年创办了中科海钠。2016年时这位高技术人才又被中科院的同事们拉着一起创办了卫蓝新能源,从事固态锂电池的研发——毕竟对于这种高技术领域,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一直高喊“不造车”的华为,却接连在包括电池等在内的周边领域频频出手,究竟意欲何为?这让人想起了“卖铲子的故事”——19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兴起了一波淘金热,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不过,绝大部分淘金者最终一无所获。而为这些淘金者提供各种生活、生产服务的人,比如卖食品和水的、提供住宿的、卖挖金矿的铲子的,却因为需求大增赚到了许多钱。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相似,主要通过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但钠离子的体积较大,所以对材料结构稳定性和动力学性能方等方面的要求更高。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钠离子电池才迟迟未能摆脱商用瓶颈,但相比锂离子电池来说,钠离子电池具有突出优势,而且价格也低得多,关键是不受稀有金属的影响,所以各大电池企业都在进行相关研发。
而这次华为投资中科海钠的消息公布后,外媒也高度点赞华为,对华为多领域布局的模式表示认可,并认为华为已经稳了!
事实上,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实力最强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机构,中科院承担了很多国家级科研任务,也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人才。”
据中科院物理所官网数据显示,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12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共11家,投资企业资产总计143.87亿元,营业收入总计66.77亿元。仅2021年,中科院物理所下设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累计就达到18.7亿元,在锂电池、钠电池、碳化硅、钕铁硼等多个领域引导国内产业发展。
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持方,获得了社会机构的高度认可。除了卫蓝新能源和中科海钠,中科院物理所支持的项目还包括天科合达、天目先导等。
据了解,已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覆盖碳化硅衬底全生产流程的六大核心技术体系的天科合达已完成融资约8亿元,2021年营业收入3亿元;天目先导营业收入3000万元,2021年确定了溧阳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占地200亩,目前已经启动100亩地建设。
众所周知,2020年美方修改规则之后,华为在欧美的供应商都无法向其自由出货,导致华为智能手机和运营商等业务均受到了严重影响。
近日华为发布的2021年报也反映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这年华为在全球的总营收已降至6368亿元人民币,相比上一年的营收少了超过2500亿元。
对于现在的华为来说,多方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才有成立哈勃投资涉及更多领域发展的一幕发生,而这次投资钠离子电池公司,也被外媒视作华为在自主供应链道路上的又一重大布局。
目前行业主流的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会用到锂矿原材料,还有金属钴和金属镍等,而锂矿资源在国内是比较稀缺的,且主要储藏在盐湖里,在提取和质量方面都有着各种难处。
进口锂矿材料是目前国内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大约70%需要依赖进口,从澳洲进口的比例最高,再就是印尼、菲律宾、南美洲等地区,至于钴国内是没有的,镍也非常少。
而从华为此前的遭遇来看,既然锂矿材料关系着整个产业的未来发展,那么国外随时有可能减少或断供出口,到那时整个产业都会受到影响,为了避免卡脖子的事件再次发生,华为终于出手了。
华为投资钠离子电池公司,就是为了保全产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未来是新能源汽车的天下,华为也在该领域进行了相关布局,并推出了合作车型问界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