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应立足于患者的根本需求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的互联网+正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各大传统行业,而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互联网+下一个风口。互联网医疗自2014年开始经历了导入期、瓶颈期和回暖期,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催化性事件,带来了行业拐点,成为互联网医疗二次起飞的助推器。受政策利好影响,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处方外流以及线上销售放开,医药电商或将成为率先突破的细分市场。
2020年,新冠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医疗发展再次加速,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引来了“春天”,居民对于互联网医疗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医疗解决了疫情期间医护资源不足、问诊需求过高、二次感染等重要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广泛应用,成为居民看病问诊常态模式,加强了人们对互联网医疗的了解和认可,建立对互联网医疗的信任。
未来互联网医院建设应更多从患者价值需求出发,建立患者需求驱动的应用场景,同时也要提升作为互联网医院主体的公立医院的驱动力,促进互 联网医院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感应技术的精准度提高,再加上5G网络对数据发送和存储带来的便利,这些 综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使得未来医疗行为自然而然地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改变目前的诊疗行为和习惯。
“互联网+医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爆发式增长,除了源于疫情直接带来线上服务的大量需求外,也得益于近几年国家政策指引和多方持续推动。然而,随着公众预期的逐渐提升和工作的深入推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遇到一些问题。
发展互联网医院,构建看病、急救、重大疫情防控融于一体的便捷通道。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的逐渐覆盖,使得“互联网+医疗”提质升级、高速发展。在疫情期间,5G技术在远程线上问诊、检查报告查看、在线复诊等方面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的便捷。5G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高效连接,也极大改善且升级了信息传递的容量与效率,使医生能够同时研究和分析大量病人的医疗数据,消除与患者的时间损耗与距离障碍。未来,“互联网+医疗”应立足于患者的根本需求,以实体医院及线下医疗资源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技术,使患者的就诊过程及体验更加便捷,进而达到“普惠医疗”的效果。目前5G技术的应用偏向于远程会诊等基础性应用,今后5G技术会加强对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的交互发展,比如:可实现远程急救,对患者病情及生理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回传至医院,方便急救车内医护与院内医护及时沟通并采取救护措施。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可以在传染病病房等实现远程医护,控制医疗辅助机器人提供视频问询、远程护理等服务。
总体来讲,世界各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体系还没完善,都在探索当中。中国的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相对美国这些国家的发展偏晚。但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就其整体效果来说,我们国家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以领先国际。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演进,分成初始、起步、发展、成熟、优化5个阶段。有研究者曾对18个欧盟国家做了分析。发现其中61%的国家互联网医疗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17%处于初始阶段,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的国家各占11%,尚未出现处于优化阶段的国家。
我国衍生出三类互联网医疗服务。最早出现的一类是信息服务,比如丁香园、微医、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平台,这些平台的本质就是提供了一个医生黄页的功能。第二类服务是非医疗服务。非医疗服务这一部分更为常见,比如支付宝、腾讯等科技公司都在通过接入医院端数据,帮助医院提高非医疗服务的效率。第三类服务是药品服务。虽然我国对于处方药的管理较为严格的,但国家对于处方药的态度是有限度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