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步伐必将越来越快,越来越稳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们业已习惯的传统场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互联网和医疗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医疗应用场景,患者对互联网诊疗和家庭医疗的认可度迅速提高,加速了整个互联网医疗和家庭医疗康复护理市场供给创新和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市场需求正驱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创新。互联网医疗也是医疗,应该遵循医疗的本质,要切实为患者解决问题。
随着互联网医疗政策的陆续颁布实施,“互联网+医疗”相关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医疗”有助于区域医联体通过信息化、网联化手段,完善医疗资源配置、规范转诊流程。未来或将形成互联网家庭医生为健康咨询与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初级首诊、再到区域内综合和专科的医院为最终诊疗的分级体系,各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将更为明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地纵向流动。
互联网医疗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企业想要分羹市场还需规范化经营,正如业内所说,互联网医疗企业已经走到了从被鼓励到要求规范化的节点,企业除了抓住机遇,还需要注重质量的提升,才能满足政策和市场对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的期待,不被市场洗牌请出局。
我国传统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痛点,主要在医疗资源、支付方式和用户体系三个方面。医疗资源方面,资源分布不平衡是困扰我国医疗界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以及大中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与乡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之间的差距。支付方式方面,我国患者自费支出比例约占医疗市场总规模的50%,多层次医疗支付体系发展尚不成熟。除自费支付外,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管理公共医保基金,制定各项公共医保政策和流程,如报销目录、支付标准及支付费用等,是中国医疗健康支出的最大单一支付方。用户体系方面,在慢病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数据记录、监测不严谨等问题,部分医院对患者用药及院外管理缺乏及时、恰当的指导。
医院缺乏激励机制和运营机制。互联网医疗是新生事物,没有医院内部机制引导,比如更好的环境、更多的收入倾斜等,医疗的核心主体——临床医生,可能更习惯传统的出诊方式,而忽略线上需求和医院要求。线下还忙不过来呢,线上可能就蜻蜓点水了。患者就医习惯制约。患者多少年来还是习惯上门“求医”,用尽一切方法也要和大专家面对面,还是感觉近距离看大夫更踏实。互联网诊疗开诊,足不出户可以看大夫,貌似幸福来得太突然,我不习惯。就医习惯的固化,也是诊疗难以量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就了各行业的线上应用,也成就了互联网医疗的拓展。但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互联网医疗的那端是鲜活而神圣的生命,不容任何误差和误判而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还停留在“视频会议”模式,医生无法触及患者,比如号脉、查体等。尽管精准的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仍停留在健康层面,医疗级、可靠且不需要医护人员参与的可穿戴设备在临床的实践还需时日。所以互联网医疗,这个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医疗新手段,也必然受到技术的制约。
互联网医疗之所以发展,有两个驱动力,第一是政策,第二是需求。政策推动实体医院和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而需求是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互联网诊疗习惯的养成。当然最核心的是互联网医疗对医疗资源的再分配,老百姓看病的可及性,以及医疗安全和质量的有效保障有了广泛实践数据支持和验证。互联网医疗范围和深度会进一步拓展,面临的问题也是伴随而生的,比如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疗是否虹吸了医疗资源,如何有效控制和引导?比如哪些疾病不适合互联网诊疗,哪些更适合?原来认为不适合的是否经过先行先试,得到验证可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面临问题肯定是必然的,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引导和监管,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步伐必将越来越快,越来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