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的知识产权管理等应用强势崛起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虽然区块链与知识产权管理有着天然的结合点,但在前几年,“区块链+知识产权管理”应用仍然只是刚刚起步。到2021年,该类应用已强势崛起,并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块链应用场景之一。这些应用广泛分布在文化/传媒、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司法/执法等行业或领域,涵盖评估、存证、许可、维权、融资、拍卖、交易、诉讼等全链条功能。
在文化/传媒行业,既有大量涵盖各领域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密集推出,为影视、音乐、动漫等垂直领域提供服务的区块链平台同样层出不穷。
在工业/制造行业,与CAD文件共享、3D打印数据传输、服装设计、纺织品花样设计、珠宝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成为工业部门区块链应用的新热点,并正在为分布式制造、按需制造等新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与可信保障。
在金融服务行业,国内基于区块链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正在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国外相关机构推出了代币化的专利NFT产品,以提升专利技术所有者的信任度,并促进知识产权代币化许可、商业化与潜在交易。
在司法/执法领域,就如何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存证、验证功能,提高知识产权案件的诉讼与审判效率,中国的司法机构已经形成完善的实践流程。
从全球来看,中国在“区块链+知识产权管理”场景中有着最高的应用活跃度。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管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区块链技术也将对“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带来持续助力。
“区块链+隐私计算”保障数据安全
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是让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数据开放共享是前提。国家提出要将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按贡献参与分配。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数据“不能共享、不愿共享、不敢共享”的痛点。
刘权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一方面,数据资源标准不统一导致不能共享。各部门建立的信息化系统中数据资源标准是不统一的,对于整合信息资源,开展数据共享工作有非常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数据共享的观念尚未形成,导致不愿共享。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均是经过研究、调整、设计等一些列过程建立起来的,具有“独有性、隐私性”等特征,一般不会轻易对外共享。此外,隐私保护、授权访问以及责任难以认定等问题导致不敢共享。数据共享程度、范围以及对象还有待深入论证,共享授权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有待加强。
对于数据共享开放体系而言,将区块链内嵌其中,将构建一套具有拓展性的制度,有望破解当今各中心化数据库建设面临数据共享激励不足的困境。
北京市打造的“目录区块链”系统已经成为业内数据共享的典范,让数据共享有激励也有标准可依。据了解,北京利用区块链将全市53个部门的职责、目录以及数据高效协同地联结在一起,建立了政府间数据的统一标准和新规则,解决了数据缺位、越位的问题。同时依托“目录区块链”,将部门间的共享关系和流程上链锁定,解决了数据流转随意、业务协同无序等问题。此外,还建立了数据共享激励机制,不提供数据的部门,职责会被调整,未上链的系统将被关停,建立起部门业务、数据、履职的全新“闭环”。
南京博雅区块链发展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创孵紧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营,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将其打造成为区块链行业的资源集聚谷地、战略研究高地、人才培养富地和行业交流胜地,努力打造立足南京、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的行业产业标杆。
边界智能、众享金联、江苏知链、南京数字星球等优秀企业加速集聚、茁壮成长、结出“硕果”;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建南京“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合作基地”;连续三年举办南京创新周重要品牌——中国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峰会。区块链产业先导区也入选2021年南京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