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警惕快递二维码广告对消费者侵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不久,天津市民王先生在收到的快递盒上发现一则二维码广告,广告称“19元充值100元话费”。王先生扫码并支付了19元,结果并未充值到话费,而是显示开通了某App会员。王先生把自己的遭遇告诉身边的朋友,发现不少人都遇到过快递盒二维码广告陷阱——有的充值后没有得到相应的优惠,有的下载了一堆App也没有获得奖品。媒体记者在天津市河东区多个快递站点随机选择了30个快递包裹,发现四成左右快递包裹上印有二维码广告。
乍一看,快递盒(或快递单)上的二维码广告福利多多,实惠多多,非常诱人,但其实,所谓的福利大派送很可能是“忽悠大派送”,很可能是吸引流量的话术,是空头支票,是诱饵,是陷阱。消费者想要扫码薅一薅商家的羊毛,很容易被商家反薅一把羊毛,轻则进入商家吸引流量的连环套,成为商家推介软件产品、营销造势的免费“小喇叭”,重则泄露隐私信息,被误导消费,被骗取钱财。
快递盒二维码广告营销套路已不是新鲜事,而是一种已经存在较长时间的伎俩。之前,对于快递二维码广告的相关问题,消费者多有吐槽,媒体多有曝光,舆论多有整治规范的建言,但诚信缺失、不靠谱的快递二维码广告依然像野草一样生长蔓延,不断给消费者设套挖坑,威胁、侵犯消费者的权益。
不能让快递二维码广告成为消费侵权的“牛皮癣”,不能让快递二维码广告的忽悠成为连续剧。不少快递二维码广告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反噬消费者的权益,已经违背了合法、真实、准确的营销法则,构成了虚假宣传,欺骗误导了消费者,逾越了法律底线和商业道德底线。
附近有居民告诉记者,曾在快递上看到贴有“领取手机靓号”的二维码广告,其扫码进入选号界面,按照订单流程填写了身份信息并支付相应费用,结果一直没有收到相关快递,试图沟通时发现对方留的联系方式是假的。
还有一种“玩游戏提现”的二维码广告,记者扫码进入游戏界面,玩了10关后提示获得了5元钱,但想提现要通过30关,到达30关后又提示需要累计10元才能提现……并且在此过程中用户得不断观看各种广告。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多位网友称,有些快递上的二维码广告带有“流氓软件”,扫码后发现内容与宣传广告不符,点击“退出”按钮,结果仍自动下载了一堆无用的App。
如何才能避免快递单广告陷阱?
翟卫东说,《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发布印刷品广告,需要具有代理与发布印刷品广告的经营范围,如果快递公司的经营范围里没有该项规定,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处罚。如果快递公司明知广告内容违法而仍然发布该广告,工商管理部门可以没收其广告费用并对其进行罚款,如果情节严重构成刑事犯罪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因为该广告的虚假宣传而导致损失,可以对广告主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当然,也可以要求广告发布人快递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翟卫东说。
安徽省消保委等多地相关部门和快递公司也提醒,快递单广告中的“免费抽”“待领取”“一元抽”等福利,并不能确保真实性和安全性,消费者看到这类广告后要谨慎,不要轻易扫码。
如今,小区充电桩旁一般都有个二维码,扫码充电很方便,但没想到会暗藏玄机。有消费者表示,其实扫码后不仅有保险广告,“五花八门,什么都碰到过。”
以往,电线杆上的小广告,被称为“牛皮癣”,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顽疾。而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网络“弹窗”中的暗藏广告,却像另一种“牛皮癣”,令人反感。
客观地讲,互联网平台的保险销售,在代理人销售之外,给了消费者新的选择渠道,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可取性。但保险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互联网销售保险,应该更注重销售的适当性,而不是“耍小聪明”“打擦边球”甚至有意误导。如果这样做,短时或许能获利,长期而言会有损公司的美誉度和诚信度,必将被消费者“用脚投票”,并可能受到监管部门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