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面板产业晋级之路,从LCD开始超车到现在称霸OLED时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回顾全球面板产业的发展史,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起源后,历经了日本发展——韩国赶超——中国台湾崛起——中国大陆发力的过程。韩国在这一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仅用10年时间就把在面板产业霸榜多年的日本挤下了宝座,无论是在LCD时代实现弯道超车,还是后来称霸OLED时代都书写了值得回味的传奇。
时间倒退至1968年,液晶显示面板(LCD)在美国诞生,但最终没能在当地实现产业化。在RCA、摩托罗拉、惠普等美企放弃LCD研发之际,日本须羽精工、夏普等公司入局,并从微型LCD入手成就了日后的辉煌。1994年,日本在全球面板产业的市场份额已高达94%。
韩国在眼见日本面板产业大获成功后便盯上了这一领域,以三星电子、LG电子和现代集团为代表的韩企在1990年之前便开始了TFT-LCD研发和试产。1999年对于韩国面板产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这一年三星以18.8%的份额位居全球平板显示器市场榜首,LG达到16.2%,名列第二,一举超过曾连续霸榜多年的夏普。韩国面板产业在连续多年称霸LCD市场后,便先后迎来了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两个劲敌,这也为三星和LG后来决定关停LCD产线埋下了伏笔。中国台湾在2003年-2009年间进行大额投资,LCD出货量更是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中国大陆则厚积薄发,京东方、TCL等面板厂商不断投入新一代LCD产线,在2017年市占已超过韩国。
截止2022年4月,液晶面板再次陷入一轮跌跌不停的下行周期。虽然,日前来自上游面板企业负责人公开为行业打气,称面板周期已经到了底部。但熟悉彩电、智能手机市场的产业人士普遍认为,面板下跌趋势还将继续,这一轮的下行周期才刚刚开始,离结束仍有时日。
由此对于京东方、TCL华星,以及三星显示、LG显示等众多上游的面板企业来说,面对这一周期虽然是“见怪不怪”,却同样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方面,经营利润一定会先于营收规模下滑,而且为了抢市场订单,面板企业的价格战也将悄然开启;另一方面摆脱对液晶面板显示技术,以及电视和手机等产业应用的过度依赖,则是“迫在眉睫”。
面对面板周期“来得快、去得慢”局面,虽然众多显示企业内心早已洞察,但真正面对下跌周期的到来,大家可以应对的手段并不丰富。家电圈梳理后发现,目前显示面板的主要应用产业集中在电视和手机两个行业,而应对手段也相对集中在这两个领域。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OLED)。OLED属于一种电流型的有机发光器件,是通过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而致发光的现象,发光强度与注入的电流成正比。OLED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就会发生移动,分别向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注入,迁移到发光层。当二者在发光层相遇时,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发光分子最终产生可见光。OLED器件由基板、阴极、阳极、空穴注入层(HIL)、电子注入层(E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阻挡层(EBL)、空穴阻挡层(HBL)、发光层(EML)等部分构成。其中,基板是整个器件的基础,所有功能层都需要蒸镀到器件的基板上;通常采用玻璃作为器件的基板,但是如果需要制作可弯曲的柔性OLED器件,则需要使用其它材料如塑料等作为器件的基板。阳极与器件外加驱动电压的正极相连,阳极中的空穴会在外加驱动电压的驱动下向器件中的发光层移动,阳极需要在器件工作时具有一定的透光性,使得器件内部发出的光能够被外界观察到;阳极最常使用的材料是I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