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竟然可以靠算法, AI给艺术创作带来更多可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你能想象吗?说出几个关键词,如“心形灯塔、汹涌的海边、光芒、黄色配色”,便可迅速得到一批风格独特的画作,天马行空的构图、丰富的色彩和精致的笔触无不彰显着作者的艺术审美,只不过它们是出自AI之手。
近日,一款名为Disco Diffusion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设计师之间流行。使用者可随意说出几个词,人工智能就可以生成风格迥异的画作,已有部分设计师将这些画作用作自己作品的背景或直接在此基础上完善。虽然AI作画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这次AI的画图方式却让人吃惊:直接给出想象中画面的关键词,它就能生成对应图像,就像能听懂人类的语言一样。一个“用嘴作画”的时代,仿佛已经悄然到来。
AI艺术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创作的艺术的统称,从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看到在计算机上进行艺术创作的潜力,发展到现在,AI艺术已成为了艺术的一种新的重要形态。实际上,最早一批探索计算机作画的并不是艺术家,而是计算机专家和工程师,示波图则是早期计算机作画的主要形式。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生成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新形态被接受,更多的计算机专家和艺术家进入到这一领域。发展到21世纪,深度神经网络促进了智能绘画的快速发展。AI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商业化,逐渐被机构和个人收藏,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被美术馆纳入其展览和支持计划。
最近一款名叫Disco Diffusion的AI创作系统火遍艺术圈,只要输入描述性的关键词,之后交给系统渲染生成,便能得到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作,令人大为震惊。Disco Diffusion的火爆再次引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绘画的高度关注。2018年,法国艺术创作团队Obvious使用GAN算法(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生成的《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以约3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被拍走,这幅肖像画成为进入大型拍场的首件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团队先后输入超过15000多幅14世纪到20世纪之间的世界名画给AI系统,让AI系统不断地进行绘画训练,最终AI“创作”出了这幅肖像画。肖像的签名揭示了创作者的虚拟身份,也就是生成对抗网络GAN算法模型。
在2020年举行的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峰会AI艺术专场上,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高峰及其团队展示了“道子智能绘画系统”,该系统利用计算机将自然图像以风格迁移的方式转变成艺术图像,或者通过机械手臂根据训练习得的艺术图像进行水墨创作,达到了与人类艺术家的作品难以分辨的程度。
AI绘画可算是迄今为止人类科技所提供的最便利的图像生成手段,因而也是最没有门槛的艺术体验手段,例如,利用Nvidia Canvas软件,只要给出一个粗陋的轮廓,或一个大概的想法,人人都能够立即得到自己想要的图像,甚至收获一串意外惊喜。这正好应合了当代艺术的价值方向,即破除艺术家与普通人的界限,人人皆为艺术家。因此,就扩大艺术的群众性基础并将艺术之福祉回馈于群众而言,AI绘画有着无限的潜能。“这种情况也似乎可以辅助证明,当代艺术并非观念先行的产物,而存在着某种客观的历史逻辑。在不得不继续把AI绘画为‘艺术与科技’问题所带来的新困境留待艺术哲学加以解决之外,如果我们暂时忘掉艺术的自有目的,AI绘画就将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动人心魄的意义前景,那就是生活的意义。”
AI生成图片的原理大概可以理解成一个逐步消除噪声、添加细节的迭代过程。不过,尽管Disco Diffusion免费,但使用它的门槛是你可能需要购买谷歌的云服务Google Colab(有免费时限)、最好懂一点代码,还得愿意多花点时间。相比之下,能在手机上操作的Wombo(Dream by Wombo)更加适合普通网友:下载APP,输入词句,即刻就能得到一幅AI生成的作品。你可以选定巴洛克、浮世绘、水彩等各种风格,每种风格下,都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