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国已经正式实施《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底线保障。为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还需进一步研究推进数据确权、交易流通、跨境流动等相关制度法规制修订工作,厘清政府、行业、组织等多方在数据要素市场中的权责边界。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为数据确权、互操作、共享流通、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当前,打破信息孤岛、盘活数据存量是一项紧迫任务,特别是在政务数据领域,应逻辑互联先行,物理集中跟进,完善数据注册、分类分级、质量保障等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在一定层级上构建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管控可信、标准一致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在不改变现有信息系统与数据资源所有权及管理格局的前提下,明晰责权利,确保数据资源高效共享和利用。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数据要素化的探索性实践,鼓励数据运营加工的新业态尝试,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培育。
2021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河智慧体育公园向公众开放。公园内设置30台智能竞赛健身车、椭圆漫步机、体质监测器、智能健身驿站等智慧健身设备,采用太阳能供电,市民锻炼时可看到时间、步数、卡路里等数据,有效提升市民参与运动的互动感和热情度。
推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信息技术已从助力其他行业提质增效的“工具、助手”角色,转向“主导、引领”角色,深入渗透各个行业,对其生产模式、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造成颠覆性影响。然而,面对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一些企业却存在“不想、不敢、不会”的“三不”现象。
大数据治理时代,由于算法似乎越来越具有自主的、难以控制的力量,带来了监视一切、预测一切的可能,容易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
但刘永谋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已经展开的大数据算法与社会信任之间的博弈中,公众并非是完全被动的。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在《人工智能与价值观》一书中分享了一个案例。
早在2014年,亚马逊开发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用人工智能来分析筛选求职简历,通过给求职者打分,在一百份简历中筛选出“最好”的五位,直接录用。
但一年以后问题就出现了,这套算法工具基于的数据是亚马逊此前十年的员工资料,基础数据本身存在性别不平衡,于是算法分析归纳后得出了一个带有偏见的结论:男员工比女员工更可靠。
缺陷一经暴露,立刻引起了人们的道德不适,引发了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思。而这种公共情绪和舆论反抗,也随之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亚马逊的“翻车”使得这项技术停止在公司使用,还有咨询公司在相关报告中提出了技术改进方式,比如,不向算法提供员工个体生理、文化属性等,避开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判断。
对于新出现的技术与应用,政府需要有比较深入和准确的了解,需要对它的社会影响有比较全面的评估。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学界可以发挥很好的沟通和桥梁作用,还可以为企业在商业视角之外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社会视角。
不过,就现状而言,他也指出,“第一是科技企业没有对外开放,第二是学界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还不太重视,不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
其实,很多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研究都非常值得去做”。
数据质量,面向数据管理和使用人员,通过配置各类数据稽核规则实现对数据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控,保障数据质量,形成由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跟踪处理,到质量知识沉淀的全链路数据质量审计体系。
数据质量管理模块支持源端/数仓各层数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嵌入数据设计开发运维过程中;采用可视化、批量配置、自动质量推荐等手段,通过质量策略的定义与管理,降低质量规则配置的复杂与繁琐;质量规则全,支持实例数据与元数据的稽核,支持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逻辑性、自定义等类型的质量规则配置;低碳化质量稽核,智能化规则合并,降低质量管理的资源消耗。
数据安全,面向数据管理和使用人员,通过对数据进行资产梳理、分级分类、数据打标,提取通用的数据安全防护策略,帮助数据运营者摸清数据家底、简化授权流程、细化数据访问粒度、建立完整数据隐私保护、实现数据访问行为审计,提供全面的数据安全事件分析报告,构建起大数据平台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