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降低大数据带来的的安全风险,加强安全保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大数据存在明显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风险,导致使用者或管理者面临着巨大挑战。通常来讲,教师、学生以及行政管理丁作者是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制造源,可以通过数据积累的方式,帮助数据使用者更好地分析学生或教师的个性特征、行为规律、心智状况、生活习性,提升数据挖掘的精准性。然而,这些教育大数据在搜集、挖掘、处理过程中,存在真实性差、数据安全、隐私安全等问题,需要全新的管理制度、道德标准以及法律法规来解决。
特别是在分析学生行为数据过程中,学生的生活隐私将大概率地呈现在数据使用者面前,导致学生对大数据技术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在分析与挖掘课程数据、教学数据等教育数据中,学生隐私安全虽然能够得到保障,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中,数据使用者还可能面临着网络黑客、网络病毒以及系统漏洞等风险。其中,系统漏洞、黑客攻击,容易导致各类教学数据、管理数据、学生数据泄露,给教育管理T作带来严重影响。
教育大数据能够切实实现教育管理的个性化目标,增强管理的精准性与针对性,帮助学校结合学生的体质、性别、年龄等要素,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结合普通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学习水平,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隐私安全、信息安全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为切实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
首先,通过优化技术,提高数据的模糊性,降低学生、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数据呈现概率,使数据使用者获取的数据以概括性、宏观性、结果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标准、管理制度的构建,借助问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避免数据泄露现象的发生。最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避免网络黑客、网络病毒以及系统漏洞对教育管理大数据平台产生不利影响。
早在2014年,亚马逊开发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用人工智能来分析筛选求职简历,通过给求职者打分,在一百份简历中筛选出“最好”的五位,直接录用。
但一年以后问题就出现了,这套算法工具基于的数据是亚马逊此前十年的员工资料,基础数据本身存在性别不平衡,于是算法分析归纳后得出了一个带有偏见的结论:男员工比女员工更可靠。
缺陷一经暴露,立刻引起了人们的道德不适,引发了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思。而这种公共情绪和舆论反抗,也随之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亚马逊的“翻车”使得这项技术停止在公司使用,还有咨询公司在相关报告中提出了技术改进方式,比如,不向算法提供员工个体生理、文化属性等,避开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判断。
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就包含了对算法推荐这类“大数据杀熟”问题的相关规定。
第24条规定,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拒绝的方式。
就在今年1月4日,中国网信网发布了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修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要求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这一切都意味着,利用大数据“杀熟”或将成过去式。
这也符合刘永谋所思考的大数据治理的合理的规则设计,即增加公众的参与、反馈,应该成为技术、制度调整的依据。
没有一项技术、制度设计是一劳永逸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传统的治理体系、机制与规则难以适应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变革,无法有效解决数字平台崛起所带来的市场垄断、税收侵蚀、安全隐私、伦理道德等问题,需尽快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数字经济治理无疑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数字治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迭代过程,其中,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要先行。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涉及国家、行业和组织三个层次,包含数据的资产地位确立、管理体制机制、共享与开放、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内容,需要从制度法规、标准规范、应用实践和支撑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提供支撑。当前国际数字治理体系尚处探索期,既有全球性多边机制,也有区域性或双边机制,更有私营平台企业的事实性规则。由于各国数字治理关注重点不同、发展程度有差异,未来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将呈现面向关注点差异的、多元化层次化的、多机制共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