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全力战“疫”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全力战“疫”,在线问诊量大增、健康码“通”全国、行业逆市上涨。“互联网+医疗”展现了蓬勃前景的同时,也展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连续下发多个文件,引导“互联网+医疗”新的发展趋势。
医疗属于服务行业,医疗服务就是医院以病人和一定社会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学技术为基本服务手段,向社会提供能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为人们带来实际利益的医疗产出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医疗产出主要包括医疗及其质量,它们能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使用价值的需要;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承诺、医院形象、公共声誉等,可以给病人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及信任感,具有象征价值,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
互联网医学内容针对大众消费者端主要覆盖健康科普、寻医问药、患者教育和急救自救知识等领域。早期,大量“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布局健康科普内容而切入行业,目前相关领域已成红海,存在大量同质化内容与服务。而患者教育和自救及急救知识领域则相对空白,相关领域知识的创作与推广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新方向。通过术前科普视频、术后注意及出院准则视频像患者详细解答病患常见问题,解决因专家门诊时间有限,而患者想要知道病情的来龙去脉所产生的矛盾。急救自救内容针对专业医疗人员介入前的数分钟空白时间,能让患者即学即用,及时采取应急处理。
引导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专家会诊、监护指导、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故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概念,规范标准,厘清责任,确定监管界限。如制定相关法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制度,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互联网诊疗活动。明确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明确从事互联网诊疗医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必须须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前置审批手续;制定明确、操作性强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规定,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
互联网医疗走过近十年的发展,产业链的功能性数字化与信息化改造走向成熟,相关赛道开始变得拥挤,而优质内容将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竞争的重要抓手,“互联网+医疗”毋庸置疑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通过互联网将每个人与专业医生、药剂师连接起来,随时随地都可以便捷的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虽然现在人们还没有形成使用习惯,但也不妨好处一下未来人们的医疗方式将是一番美好的景象。
我国“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应用已达千余个,主要分为医院主导和企业主导下的服务,在医疗诊断、健康管理、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辅助诊断、医院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院具有运营权,就医服务由医院提供,医生的就医行为受医院管理,问诊费用由医院统一结算后分配,就医流程较规范且更接近线下就医的服务。在我国全力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疗”快速发挥了跨地域、非接触的优势,实现了日常诊疗与预防诊疗的双重功能。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监管也需要持续创新,对于一些监管措施如何落实,细则也给相关主体留出了一定的探索空间。比如,在医疗机构之间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系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电子病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质控;省级监管平台如何实现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全流程、实时监管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细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