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做好乡村医疗卫生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我国医保系统的逐渐建立成熟,医保体系中的城市、城镇、农村三大块覆盖了中国近95%以上的人口,看病的病人增多了,但基层并没有能力接待那么多病人。目前我国的农村基层医院、社区医院还是以简单疾病以及慢病的持续用药治疗为主,要想进一步分担三甲医院的看病难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在改进医疗技术,以取得患者信任。
进入新时代,做好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巩固拓展健康脱贫成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举措。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新一轮疫情的考验,以及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乡村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存在的短板也制约着我国整体医疗卫生的发展水平。
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农村居民就近看病就医和疾病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保障亿万农民身心健康、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任务。促进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是健康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事关乡村振兴的底色与健康中国的成色。
应加大财政对乡村基本建设投资和运行保障支持力度,尤其应对边远、贫困地区医生在职称和薪资上给予政策倾斜。破解偏远地区基层医务人员流失严重、医疗服务能力弱化等问题。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方面,要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规划好县域医疗服务布局,引导乡镇卫生院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尽快出台系统、完整、规范的乡镇卫生院行为标准和管理体系,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县医院提标扩能工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和落实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长效机制,针对性地加强县域全科、老年、儿科和急救等专科人才培养。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农村居民医疗自筹资金年年上涨和医保资金总是被人“乱用”“套用”等,让人民群众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倍感担忧。 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出问题”与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有一定关联,特别是乡村医生队伍。 当前乡村医生队伍青黄不接,甚至有的地方已经鲜有年轻乡村医生入行,大部分地区都是由进退两难(比如50岁左右者,退出难找工作,继续干似乎干不好)的乡村医生担任着村卫生室重任。很多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规范下,部分村医仍存在老旧思维现象,法律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一些乡镇卫生院同样存在人才空虚现象。
健康的定义并非只是不生病,还包括心理健康等内容。如今很多人体检各项功能指标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但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是基层医生应关注的内容。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属于基层医生的工作范畴,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成效并不明显。其背后原因复杂且繁多,比如大多老年人并不理解基层医生所说的健康教育内容,就算听了也并不一定会按照执行,这让很多基层医生头疼,但也要费心让人民群众听得懂、用得着、能践行健康教育。所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成立医学科技教育机构,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医学知识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