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的助手而不是对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我们不可阻挡地朝着自动化的未来迈进,而人工智能又几乎拥有无限可能时,我们必须搞清楚这一新兴技术的道德影响,并解决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前所未有的法律和社会挑战。
洪智伟(马来西亚)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伦理和伦理科方案专家,200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前曾从事设计工程和工程管理工作。
达弗纳·芬赫(墨西哥)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伦理和伦理科科长,接受过心理学和生物伦理学的正式教育,曾任墨西哥全国生物伦理委员会秘书长。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遇到一种技术,让我们停下来去思考作为人类的意义。人工智能的问世要求我们深切反思其潜在的深远影响。虽然这一技术背后的概念已经在我们的集体想象中存在了几十年,但它直到现在才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现实。
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那些从总体来说与机器学习有关,具体而言涉及深度学习的进展——已经表明,人工智能支持系统的效率和效力在很多领域,包括在需要一定程度认知推理的任务方面,都能赶超人类。因此,人工智能有可能为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并造福人类,但同时也会扰乱当前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安排。
人工智能真的能拥有意识吗?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最近给出了答案。该团队创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接受了“延迟匹配样本”(DMTS)任务测试后,其表现类似于猴子在先前此类任务中的水平,这说明其可能进化出了“元记忆”。当人工智能拥有“元记忆”,这将意味着什么?那将是人工智能向人类思维迈进的一大步。
人工智能(AI)也被称为机器智能,指的是计算机具有类似人类认知的能力,包括学习、解决问题、感知、决策、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早期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击败世界象棋冠军、绘制街道地图并进行音乐创作。随着算当法以及计算机存储等功能的不断强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越发复杂,如汽车驾驶,欺骗检测以及像Siri和Alexa这样的“私人助理”。今天,人工智能还越来越多地与医学交叉融合,改善对疾病的预测、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2014年, Sudo等人曾利用“延迟匹配样本”任务,表明神经网络控制的计算机可以演化出元记忆。但他们的成功,部分依赖于用一种神经调控技术使调制神经元(modulatory neurons)可以动态地改变神经元连接的可塑性(即习得的速度)。但这种方法能否有效检测动物的元记忆,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汉普顿(Hampton) 认为元记忆机制分为公开(public)和私有(private)两种,前者基于对公开信息的使用;而后者则取决于主体对自己认知状态的了解。汉普顿指出,在检测动物元记忆的实验中,必须聚焦于元记忆任务本身所提供的线索,并排除可公开获得的外部线索(publicly accessible external cues), 否则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检测出了元记忆。
人工智能的未来动向
目光放长远些,人工智能已经不是个别领域的科学问题,从电影里操控人类的人工智能可窥见一二,从协助人类工作,替代某些行业的人类从事工作,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颠覆人类发展的命运,甚至不会是以乐观的方式。
但是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悲观,在许多方面人工智能是比不过人类智能的。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可谓各有所长,互为补充。人类的优势在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创新、沟通,机器人则更擅长完成具有固定规则的重复性劳动。
人工智能可以从事秘书性工作,担任专家助手,还可以作为理财机器人,提供理财策略,预测未来价格走势以及基本理财建议,人工智能摄像头预测反常行为,包括发现可疑人物,预防犯罪行为,以及为紧急发病的患者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