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迎来首波降价,内存芯片降价原因探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年来,芯片的全球供需平衡大受市场关心。进入2022年以来,芯片议题从短缺转移至过剩,周期“换季”比很多人想象中要快。
自从2020年底以来,内存芯片的涨价周期已持续超过18个月,但甫入7月却有了疲软趋势。市场消息指出,全球内存芯片寡头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或将打响降价的“第一枪”,和二季度相比降幅大约为10%。
内存芯片是周期性最为明显的芯片大宗商品之一,“冷热切换”具有指标性意义。这一轮降价指向何方?哪些因素导致供需失衡?与以往的半导体周期相比,哪些新因素值得留意?
市场分析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指出,需要关注DDR5加速渗透对库存芯片的价格影响,另有诸多因素导致内存芯片将在第三季度迎来疲软态势。
然而展望2022年内存芯片的最终走向,市场上仍不乏乐观派。市场分析称,有消费电子以外的新领域正形成重要需求市场,有望在未来支撑内存芯片价格。其中,云服务将率先“跑量”,而车用市场则将成内存技术升级的最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DRAM迎来首波降价
7月以来,多家长期跟踪内存芯片价格的市场机构指出,DRAM将迎来降价。“第三季度,DRAM价格可能按季跌近10%。”TrendForce集邦咨询在7月4日的报告中称。这反映已经维持了18个月的上升行情,终于要来到“拐点”。
DRAM指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是当今最主流的内存芯片种类,这种存储芯片在2021年销售异常火爆。市场咨询机构IC Insights称,2021年,全球DRAM市场全年销售额较2020年增长42%至961亿美元。这种增速反映了当年的“量价齐涨”,DRAM单位销售均价从2020年的3.51美元上升到4.3美元,增幅为22.5%,同时出货量也按年大幅增长。
长期的大幅涨价令市场不安,自从2021年末以来,不断有人预测DRAM市场走向疲软。不过,2022年上半年,市场反而维持了平稳态势。
“今年上半年,整体电子产品消费需求快速转弱,但先前DRAM原厂议价强势,并未出现降价求售迹象。”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吴雅婷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解释。
在强势的卖方价格下,DRAM“大厂”的业绩得到了维护。位列全球三大内存芯片厂之一的美光,在今年上半年的两个季度报告期里,连续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在2021年12月到今年2月的季度里,该公司季度总收入按年增长25%,在接下来的季度里,季度总收入按年增长16.4%。该公司对外强调,期内DRAM价格维持了平稳。
无论如何,进入7月后,DRAM供需再难维系平衡。“下半年需求展望不明,部分DRAM供应商已开始有较明确的降价意图。”吴雅婷向记者表示,她预期,在需求相对稳健的服务器领域,DRAM“大厂”将谋求“去库存”。
美光对下半年的业绩预测也明显变得“悲观”,指出6至8月的公司总收入大约为72亿美元,比市场预期数字要低约21%之多。由于DRAM在美光总收入中占据超过7成,因此美光的“悲观”预期中暗示了DRAM的降价。
DRAM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美光与韩国三星、韩国SK海力士“三分天下”,占据了大约94%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台湾,台塑集团旗下的南亚科、华邦电子等也是供货全球的重要DRAM生产商。
寡头市场的降价通常是一种“共识”降价,非常容易带领其他小型市场参与者跟随降价。“若后续引发原厂竞相降价求售的状况,三季度的DRAM降价环比幅度恐超越10%。”吴雅婷称。
DRAM内存芯片价格虽然今年已经跌了30%,不过好戏还在后头。
“去年各种芯片都缺货,但是DRAM的供应是充足的,这在生产的时候就会有因为芯片缺货而DRAM无法消耗的情况,但凡缺一个芯片,产品都做不出来,那DRAM消耗不掉只能放着,以至于去年就已经堆了很多料。”有代理商向集微网透露,虽然今年芯片不缺了,但是需求也没了,然而原厂库存很多,他们是要一直出货的,只是下游和终端已经无法消化,现在库存已经堆的像山一样,都是亏钱在卖。
据悉,需求萎靡主要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景气度持续下降,PC出货量也在持续下滑,于是存储厂商便开始去库存,以至于DRAM价格便一路走低。
现阶段存储市场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愈发严重,不过原厂目前仍旧在抢市场和维持利润之间权衡,存储厂商在供需扭转之前,或许只能被迫降价加快周转。
有圈内专家更是直言,主流DDR3、DDR4的产品,现在较今年2月份已经下跌了20%—30%,而且下半年肯定还会继续下跌。现在一眼看到年底,今年完全没希望的,业内预计到明年可能才会好一点。
持续两年的半导体投资热潮,如今已趋于白热化,一级市场估值愈加疯狂,甚至“有钱没门别进来”。
这导致一些投资人扬言“不会再投估值高于40亿元以上的半导体项目”,一些人发问,“半导体投资热到底啥时候结束”。
这不,最近就频现“半导体雪崩期”“半导体资本寒冬”的新闻,但仍有许多企业抱怨严重缺芯。这就出现了一面降价利清库存,一面又求不到芯片的怪相。
我们是否处在产能过剩的节点上?这背后又透出哪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