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砍单”潮来临,汽车芯片成破局关键,中芯国际仍需要努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缺芯”,成为芯片行业乃至制造业的关键词。但万万没想到,2022年上半年还在闹缺芯,近期却180度大反转,“砍单”风暴笼罩芯片市场。中芯国际在这情况下,还需要努力。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居家隔离、远程会议、在线教学等举措,让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在内的电子产品出现爆发性需求。在芯片厂商扩产不足之下,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此时,晶圆厂纷纷停止了汽车芯片的生产,将产能转移至消费电子产品;另外,部分晶圆厂也受疫情影响而停产。供给的不足,给汽车芯片的缺失埋下隐患。
目前汽车MCU市场将近九成份额都集中在瑞萨、恩智浦(NXPI.NASDAQ)、英飞凌、德州仪器(TXN.NASDAQ)等六大厂中,国产化率低于5%,这些巨头代工会首选国外晶圆厂,像台积电,就占了全球车用MCU总代工7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一切和中芯国际无关。
汽车芯片对工艺要求不高,大部分汽车芯片都是在8英寸晶圆厂制造。根据中芯国际2022Q1报告,2021Q1中芯国际的8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为38.8%,2022Q1这一数字降为33.5%。虽然最近一年多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爆发式增长,但中芯国际在汽车芯片上的受益似乎不太明显。
前段时间中芯国际对外宣布了14纳米芯片的技术突破,也是让人们为之兴奋。但今天要讲的还是中芯国际能够大量量产的28纳米芯片。这枚小小的芯片是由中芯国际独立研制开发和生产出来的一枚芯片,其特点就是良品率极高,价格实惠,性能好。
而中芯国际的这枚28纳米芯片也是赶上了市场“风口”。正值全球芯片市场的紧缺,很多芯片公司都趁着这个“机会”提高价格出售芯片,这对于汽车车企来说就是一场考验。对于汽车来说,其中的电气化系统、还有车机系统都是需要大量的芯片才能把一台完整的汽车下线的,但是用上高精度的芯片,第一是没必要,第二是太贵了,根本不可能采购大量的精度纳米芯片。
需求决定市场,7nm,5nm固然有智能手机,PC端的市场需求,但未来持续发展的智能汽车,物联网等行业需求的芯片几乎都是28nm。在这些旺盛需求的支持下,庞大市场规模可以提供订单优势,为不断扩产28nm的企业消耗产能。当然,28nm并不是中企追求工艺制程的终点,只是面向芯片市场,需要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既然能参与28nm的市场,又有一定的需求,那么加大28nm布局并无不可。
在2022年第一季度,芯片代工市场依旧非常庞大,台积电依旧稳居第一,第二名则是韩国的三星,第三名是我国台湾的联电,第四名则为美国的格芯,我国的中芯排名第五。虽说名次没有改变,但增长幅度达到了17%,距离第四名仅仅只差3%。按照我国这样的进展速度,赶超格芯指日可待。全球8寸晶圆大多都用于汽车芯片,未来的市场依旧可期。因此,从长远来看,中芯国际一定可以赶超第三、四名。中芯国际一直在不断地研发生产,除了14nm的芯片生产之外,还研发10nm、7nm等工艺,但格芯和联电已经主攻成熟工艺,不再对10nm及以下的工艺进行打磨,这也预示着它们的落后。
中芯国际还斥资11 亿美元购买了ASML 的DUV 光刻机等设备,用于改进28nm、14nm 等工艺的芯片。同时,中芯国际还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技术N+1和N+2工艺,这些工艺生产的芯片逻辑域与台积电7nm芯片类似。低功耗,后者注重低功耗、高性能。众所周知,中芯国际N+1 工艺的芯片已经成功流片,应该小规模生产。中芯国际扩大了芯片产能,购买了更多的光刻机等设备,当然芯片产量也更多,收入也更多,研发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