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加强汽车芯片供给,确保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稳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7月1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有关情况。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陶青就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恢复情况、上半年工信部采取了哪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措施,下半年工信部在推动企业稳产达产方面的考虑做了介绍。特别提到要保证汽车芯片的供给,确保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稳定。
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4月份短暂下降后,5月份恢复正增长,6月份增速达到9.2%。其中,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恢复更加明显,6月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由上月下降7%转为大幅增长16.2%,有力拉动整体工业增长。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的产能也全面恢复。”陶青说。
因为疫情的原因,最近两年的汽车市场都身处水深火热中,芯片短缺让大家不敢放手一搏,很多爆款车型的提车周期甚至都已经超过了半年,加价、减配已经是正常现象,甚至还有今年下单,两年以后才能提车。
汽车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是国家发展一个风向标。解决行业“短芯”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就是其中之一。伟东德莫斯作为国际领先的职业培训服务商,将从教育、教研、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助力国家产业升级,增强企业人才能力边界,与行业一起走向汽车发展的主战场。
眼下,消费类电子芯片“让出”产能,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将是一个好消息。早在2021年,汽车行业“芯荒”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类电子芯片需求高涨,各芯片厂商在高利润的驱动下对消费类电子芯片扩产意愿更强。如今,各芯片厂商开始向汽车芯片倾斜或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汽车产业的“芯荒”。
不过,考虑到生产周期等原因,目前汽车行业的“缺芯”问题还没有十分明显的缓解。
“目前,大部分芯片缓解程度比较大,但仍存在少量的芯片紧缺现象。”有威马汽车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6月底,梅赛德斯-奔驰CEO康林松表示,预计芯片短缺问题会持续到2023年。甚至有消息称,受芯片短缺影响,大众汽车集团软件开发部门Cariad开发延迟,导致大众集团旗下包括奥迪、保时捷和宾利在内多个品牌全新纯电动车型预计延迟发布。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近日也表示,全球可能到2024年都将持续面临全球芯片短缺的问题。
每辆传统汽车或电动汽车上都会使用成千上万的芯片。这些芯片辅助控制一切,比如部署安全气囊、自动紧急制动、娱乐系统和导航等。路透社6月进行的调研,抽取了英飞凌、德州仪器、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和瑞萨电子生产的芯片样本,这些芯片在汽车中发挥了多种功能。根据调研结果,分销商的新订单交货周期平均为49周,直接到2023年。该调研提供了全球芯片短缺状况的一个缩影,但没有提供区域划分数据。交货周期则从6周到198周不等。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告诉路透社,他们正在严格投资并扩大全球制造能力,外包给晶圆厂的芯片短缺可能持续到2023年。“由于近几个月来,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形势恶化,目前几乎不可能就短缺结束做出可靠的评估。”英飞凌在一份声明中写道。中国台湾芯片制造商联华电子(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告诉路透社,由于其他领域的需求减弱,他们得以将部分产能重新分配给汽车芯片。“对我们来说,满足客户的总需求仍然是一个挑战。”
在上游供应链仍紧张的情况下,汽车芯片的热潮也十分汹涌。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就打了个比喻,中国芯片创业公司的数量也是一个“摩尔定律”,每半年增加一倍。由于缺芯太过严重,车企一天恨不得接待十家芯片企业。
当前汽车芯片的赛场上,选手越来越多。传统的车用半导体企业包括恩智浦、瑞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均为海外大厂,同时老牌的博世等供应商们也在强化芯片制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