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无论遇到大病还是小病,患者都要跑到大医院问诊,这导致一些大医院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每年两会上,这类小病大治问题都会受到代表委员们关注。互联网医疗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使更多病患留在基层就医,依然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纷纷把目光聚集在“互联网+医疗”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审批设置1700余家互联网医院,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诊疗逐渐成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一项重要创新。7月12日,易观分析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度盘点2022》(以下简称《报告》),从市场、企业、用户等多维度对行业进行分析和研判。
在推动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还应该看到一些具体的问题,首先,互联网医疗依托于医疗大数据,大数据的精准与否关系到医疗质量,目前医疗大数据质量一般,医院医务人员就诊任务大,录入、管理大数据分身乏术,医疗大数据的储存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传统的就医模式使得智慧医疗的发展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改变,但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推广还需要一段时间,智慧医疗的发展为医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线下保障。智慧医疗目前发展的关键步骤是建立电子病历和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此过程需要政府政策的保障和各大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还需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医疗环境。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健康信息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互联互通,在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居民之间共享应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优化、智慧、精准。不过,对于“互联网+医疗”,侯永利代表也表示,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互联网+医疗”平台并不统一,各种各样的平台,重复建设,同时,行业标准不一,收费也没有标准,标准不统一带来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也容易让患者产生较差的体验。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但蓬勃之势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很多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的“僵尸”状态;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仍停留在提供浅层次服务。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渐突显,近期出台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等多项政策都强调让互联网医疗回归医疗服务的根本定位,支撑互联网医疗服务良性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接口标准和规范,督促各市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调整和升级,推动跨区域、跨医院基本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以省远程医疗中心为主导,建设全省健康数据中心,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健康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居民基本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与全民健康密切相关的数据网络实现真正融合,逐步将大数据中心辐射范围扩展到全省及京津两市。进一步升级省市卡管平台,在此基础上建设全省统一平台和大数据库,实现一张健康卡在全省卫生系统内通行。
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发展,市场主体顺应政策方向,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联动加强,突破行业发展瓶颈,挖掘更深层次的用户服务,优化用户体验,触及医疗核心区,推动行业纵深发展。此外,互联网医疗在经历过多轮重构资源、重组流程后,服务场景也不再局限于线上,正不断延伸到线下。加大医疗服务的投入,选择壁垒更高、模式更重的互联网医院业务作为切入点,把握医生资源,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是触及医疗核心领域的体现。医联便是深度践行“严肃医疗”理念,持续向医疗核心区迈进的典型代表。